羅生門讀后感(精選24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羅生門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羅生門讀后感 篇1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說巨擘,也是當時新思潮文學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說并不像我們所熟悉的眾多短篇小說那樣有個完滿的結局,而往往給讀者帶來的是出人意料的結尾。這也正是芥川龍之介之所以被稱為日本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读_生門》里發(fā)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個小小片段,實質平常所見的事情,卻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放大來看竟顯得如此這般的丑惡與突兀。
主人公設定為一個剛被主任辭退出來的家將。本是善良而普通的人,當他面臨衣食不足的窘境時,他心中萌生了一個的念頭倘若不擇手段的.話。來到這羅生門時,這個念頭僅僅是一個倘若,事實上他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的,他畢竟只是一個良民,連他自己也對自己是否真能夠走當強盜的路而產生了懷疑。當他來到門樓上,看到那個拔死人頭發(fā)的老太婆的時候,他的正義感告訴他無論如何,在雨夜羅生門上拔死人頭發(fā)已經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于是剛才那些當強盜的念頭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個老太婆,就像每個正義英雄在遇到邪惡反派時會做的那樣。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給自己開脫時,她告訴了家將關于她拔頭發(fā)是為了做假發(fā),及被她拔頭發(fā)的女人其實生前也是干過壞事的。作者在《羅生門》中細膩的描寫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
從性本善到最終的惡,過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內心的復雜轉變,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人類內心的懦弱。人們相信正義鄙視邪惡,在現(xiàn)實中卻不能堅持正義,并存僥幸心態(tài)為自己的軟弱找借口,最終屈服于邪惡且不自知。人性的丑惡在這本書里被淋漓的刻畫,我們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樣,狹隘、自私、卑鄙,人們不想也不敢直視的東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羅生門讀后感 篇2
知道羅生門是因為知道黑澤明執(zhí)導的《羅生門》,讀了小說之后才發(fā)覺其講述的是短篇集中《密林中》的故事。因為羅生門太具有標志性意義,所以芥川龍之介的作品集幾乎都被叫做《羅生門》。
我在早些年讀過作者的短篇集,當時對羅生門的故事未曾深想,只覺是一個簡單并讓人過目不忘的故事。再讀羅生門,也許是歲數增長了些,不再去匆匆讀完一篇文字,更愿意停下來,想一些事情與道理,為了更明白平靜的對待更多的事情與道理。
小說羅生門里情節(jié)簡單,被主家辭退的家將只是個平凡膽小的普通人,生活窘迫,猶豫著要不要做個強盜。遇到正在拔年輕女尸頭發(fā)的老婦,胸中尚存的正義感讓他像一個英雄一樣抓住不良老婦。而老婦對自己的辯解又極具開脫,為了生存才拔把蛇干當鱔魚賣的`年輕女人頭發(fā)去做假發(fā)。那么,因為死去的人也做過不良的事情,所以對不良的人做不良的事就成了理所應當,或者至少不用承擔心理或道義上的指責。家將因老婦的行徑給自己找了做強盜的極好的理由,于是搶了老婦的衣服而去。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從善到惡,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想這就是作者想說的。當面臨天災人禍,當面臨生存危機,人性的惡就會脫離善而顯現(xiàn)出來。不要和饑餓貧窮的人講什么道德,當基本生活不能保證的時候,除了糧食與鈔票其他的都是天方夜譚。這是人心向惡的一個最基本又最能被接受,被原諒的最好借口。
父親曾經講過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他剛去工廠上班,每天只有二兩糧食可吃,人人都吃不飽。于是父親的師傅帶著父親和一些同事,趁著單位周末放電影到食堂里偷了兩袋玉米面,十幾個人每人分了一點。我聽著,只覺那是生活所迫。現(xiàn)在的人基本未曾經歷貧窮與饑餓,所以我們不知自己若面臨是否也會顯現(xiàn)惡的一面?
羅生門讀后感 篇3
一間破殿,陳舊的牌匾,一場大雨,一個故事。人性就如此丑陋的被展現(xiàn)出來。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本身來自于佛教禪經中的故事!氨∧簳r分,羅生門下,一個家將正在等待雨的過去!本褪侨绱说暮啙嵏芡伙@他凌駕于情節(jié)之上,讀者情緒之上的冷靜敘述。
《羅生門》尤其精短,在芥川先生的小說里只有故事,讀來令人疑惑。不過,不可否認地,每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壓抑沉悶感:日落黃昏,陰霾密布,陰雨連綿,斷壁殘垣,烏鴉在頭頂盤旋,腳邊是無人認領的尸體……一副瘡痍景象,為后繼危險的情節(jié)做了鋪墊。老婦在女子尸體上拔發(fā)被一個從主人家被趕出的`仆人撞見,仆人了解老婦用蛇干充當魚干賣錢謀生的故事后恍然大悟:兩人作惡撒謊都是為了生存,自己成為強盜又何嘗不可呢?于是搶了老婦的衣服逃走了。
無論是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由“正義家”變成的強盜其實都一樣可悲可憐。天災人禍,生活所迫,這便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變得渾黑的原因。“當人的基本生存都得不到滿足時,做什么都可以原諒!边@樣的荒謬言論成了理所當然?煽v觀中國歷史,“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這些說法正好證明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尊嚴。
社會復雜,善與惡都不是那么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復雜,善惡觀更是取決于人們對社會認知的深度和個人的理想目標而決定的。作為普通人,一定會把自己往“善”考慮。
只有在衣食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中,人們才會有尊嚴意識,會懲惡揚善。在溫飽都得不到保證的社會中,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為借口。
回過頭來,有軟弱的地方就有欺騙固然沒錯,然而軟弱從何而來?純然是欲望造就了軟弱。因為想保住現(xiàn)在自身的地位而軟弱從而欺騙他人。人們就是因為這種的思想而用謊言構筑看似光鮮靚麗的海市蜃樓。
陣陣微風拂過羅生門,如同欲念難盡。人心中的羅生門,又要多久才放晴一次呢?
羅生門讀后感 篇4
現(xiàn)在網絡上流行一種“殺人游戲”。這個游戲之所以能夠流行,是因為當中充滿了欺騙。殺手通過欺騙隱藏自己;平民通過欺騙找出兇手;就連不能說話的法官和被殺者的眼神也充滿了猜疑。欺騙的背后其實就是每個人的自私自利。
《羅生門》中的主線就是殺人,但這個“游戲”并不好玩。
羅生門因年久失修而衰敗不堪,在大雨滂沱之下,它靜靜地迎接著前來避雨的人們。平常人煙稀少的羅生門,似乎恢復了一點生機。可是羅生門下的人們談論的卻是死氣沉沉的東西——殺人。人們彷佛都進入了“羅生門”的世界。
“羅生門”的世界是陰暗、欺騙、自私的。賣柴人是第一個看見武士被殺的,但他也是第一個說謊的。他為了不被卷入其中,捏造了事實,因為他拿走了那把好匕首。抓住多襄丸的男子說他是從馬上摔下來的,而多襄丸卻說是因為自己喝了有毒的泉水;多襄丸說,喜歡真砂是因為她的剛烈,而真砂在作供時卻表現(xiàn)的無比脆弱;神巫“請”來了武士的魂魄,并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武士自殺的好戲。
每個人都說著不同的.“故事”,這其中除了欺騙,還是欺騙。我們究竟還能相信誰。但黑澤明導演并沒有讓影片在欺騙中結束,他讓我們重新相信了我們自己。和尚是整個影片中唯一沒有說謊的人,而且極易相信別人。他相信了賣柴人,相信了多襄丸,相信了武士……,可是在他相信所有人后,他開始迷茫了。在賣柴人講出他親眼所見的真相后,他的信念動搖了;在眼睜睜地看見被遺棄小孩的衣服被人扒掉時,他失去信念了;在他以為賣柴人要扒走小孩最后的貼身衣物時,他找回了最初的信念。雨過天晴,賣柴人抱著小孩走遠了。
黑澤明導演通過“殺人”使我們看到了人們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最后一句“你讓我能重新相信別人”,又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善面。羅生門是黑澤明心中的地獄,人們在走進羅生門后,就變得自私自利起來。當雨過天晴,人們走出羅生門后,一切又變得真實可信了。其實“羅生門”并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我們的心中。
羅生門讀后感 篇5
《羅生門》以令人窒息的緊湊布局將人推向生死抉擇的極限,從而展示了“惡”的無可回避,展示了善惡之念轉換的輕而易舉,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質的丑陋,傳遞出作者對人的理解,對人的無奈與絕望。
羅生門,一隅殘破的斷壁頹垣,在瓢潑的雨水中,邊嗟嘆人世的紛亂邊試圖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接受洗禮的暢快。然而,在這個悖逆的時代,說教顯得如此蒼白,各種人性的罪惡與墮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長,道德瓦解,價值崩潰,連基本的.底線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擊。
一、無望的惡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揮;臎鼍跋笾,便有狐貍和強盜來乘機作窩。白晝,這些烏鴉成群地在高高的門樓頂空飛翔啼叫,特別到夕陽通紅時,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陽西下,氣象陰森,誰也不上這里來了。
二、惡的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
《羅生門》從頭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yōu)點。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后“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后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羅生門》是對人性中“惡”的暴露、揶揄和鞭撻。
總之,這是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xiàn)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棱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丑態(tài)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
罪惡感的消解,是社會的悲哀。
羅生門讀后感 篇6
描述了黃昏時分在羅生門下避雨的家仆偶遇正在偷死人頭發(fā)的老太婆所引發(fā)的故事。故事短小精煉,九頁,一個小時就能讀完,卻發(fā)人深省。
故事背景是幾年來接連遭遇地震,臺風,大火,饑荒等災難的京都,民不聊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主人公,一個家仆,在羅生門下避雨。因為他被主人家辭退所以無處可去,前路迷茫,生活沒有著落。這個時候家仆面臨的結局也許是落草為寇,也許是餓死街頭,需要作出抉擇,家仆的內心是矛盾的。這個時候他在避雨的地方發(fā)現(xiàn)樓梯上面有些動靜,上去查看發(fā)現(xiàn)是一個老婦人在死人堆里拔死人的頭發(fā)。
初時,家仆是憤怒的,拔刀相向,呵斥老婦住手,待聽得老婦的'解釋,這個死去的人生前也不是什么好人,所以她辯解說拔這個死人的頭發(fā)維持生計也是可以被理解的。聽到這些,家仆的內心再次矛盾起來,在餓死和做強盜之間的選擇似乎也做出了決定,家仆突然搶前奪走老婦人的衣服,把她踢倒在死人堆里,帶著搶到的衣服,消失在夜色里。
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篇幅短小,人物關系簡單,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也交代得清清楚楚。作者用了很多動物的比喻來對人物進行描寫,比如“猴兒般的老嫗”,“像老猴給小猴擇虱子般”,“那手腕恰似雞爪”,“目光如食肉鳥般”,“鴉叫似的”,“蛤蟆低聲咕噥般的聲音”,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讀過之后也引人深思,善與惡的定義是什么?是否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取舍也有所不同?當我們在生活中面臨取舍時,究竟應該守善,還是為生活所迫而從惡?惡是否有大小之分,是否也是影響我們抉擇的因素?
羅生門讀后感 篇7
小說《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故事梗概是:大災后,一名被主人辭退的仆役,在京都的羅生門下避雨。走投無路的他,起了“除了當盜賊,別無他法”的念頭。他爬上羅生門的門樓準備暫過一夜,卻發(fā)現(xiàn)一個老嫗正在薅死者的頭發(fā)。他心中猛然升騰起正義感,質問老嫗。老嫗回答說用死者頭發(fā)做假發(fā)賣錢來維持生存,而且,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仆役對老嫗的憎恨之心慢慢減弱,最后竟剝下老嫗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許賣了去換頓飯吃吧。
小說中的奴仆為生存所迫,一開始就有了當盜賊的'念頭。但是當看到老嫗薅死者頭發(fā)時,他心中的善良和正義感還是本能地表現(xiàn)出來。他聽了老嫗的解釋,那種當盜賊的念頭又重新升上心頭,罪惡感慢慢消解了——這是個復雜的社會,許多人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惡之途;蛟S,社會本身就存在邪惡,對邪惡的邪惡,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剝老嫗的衣服時,為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這么做,就得餓死嘛!
面對復雜的社會,善與惡都不是那么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之復雜多變,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里,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愿望和對罪惡的憎恨。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氣惡劣的社會里,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為一種擺設和借口。
當下,人們對社會公權力的濫用已經習以為常,對官員和國企經理貪污款額的接受程度已經越來越高,對各種各樣的愚弄和欺騙已經不再憤怒,對種種的不公平已經無話可說。罪惡感正在道德的集體淪喪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惡。
羅生門讀后感 篇8
羅生門佇立在京都中央大道上,這四周沒有人聲,整條街道都被蕭條充斥著。本該輝煌的寺廟被破壞,死尸被隨意堆放。這里已經承受不了哪怕一場災害了。
家丁被多年的雇主解雇,在這荒涼的環(huán)境下,他又該去往何處。吃不上飯的,穿不了好衣服的生活,他又能撐幾天呢?
樓閣里,死尸遍地,一個一身樹皮兒色衣服的小老太,正毫不留情地拔去一個死去的`女人的頭發(fā)以求謀生。她已經到了不得不對同胞下手的地步了。這番場景讓原本“餓死也不做強盜”的家丁無比憤怒。老婆子為了生存只能這么干,這個被拔頭發(fā)的女人生前把蛇切段曬成干當做魚干賣到禁軍營。最終她死了,也還是逃不過命運的輪回。而這個老婆子,也遭到了家丁的迫害。但正是老婆子的行為給了家丁致命一擊,也給了他一個理由——他自己扒了老婆子的衣服賣是因為她連死人都不放過,自己只不過是在教訓這種惡舉,這是她罪有應得。
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可能在和平年代并沒有這么明顯,但一旦遭遇了什么災害,這種本質就會顯現(xiàn)出來。善良在這里顯得毫無用處。自己善良,那別人呢?讓自己生存下來,是每一個人的信念。于是,地位最高的雇主解雇家丁,讓自己的處境更過得去;生前作惡卻死亡的女人被老婆子拔了頭發(fā)做成頭套;以“懲惡揚善”之名,自以為“行善”的家丁扒老婆子的衣服賣。從最高級的人漸漸往下,到身無分文的可憐人,再到死人,一個都沒有被放過。
但他們必須這么做,讓自己變得殘忍冷酷,不再對“善良”有任何留戀。這黑暗墮落的社會里,沒有人會因為一個人善良而憐惜、放過。只有變得強大,才得以使自己能夠生存下來。
畢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羅生門讀后感 篇9
徘徊在典雅、華麗的文辭中,或許能夠讓人暫時性的想起他與森鷗外或是谷崎的共通性。然而在《地獄變》這樣的“藝術至上主義”中,我們無法感受到在傳統(tǒng)無常觀所塑造出的物哀意識,卻不得不跟隨良秀在如法悅般的神性體驗中遭遇無比尖礪的異質物:地獄變屏風、畫師良秀、最終是執(zhí)筆的芥川自己,此三者,無不將美表現(xiàn)為陰森可怖之形象。相比之下,《舞會》中借軍官之口教導少女明子“我在思考焰火的事,像我們的生命一般的焰火”,雖是在預告這一轉瞬即逝的夢境(或一個國族年輕過的心),卻在其間傾注了無限的溫柔。我們可以將這兩個故事視為他寫作的隱喻:對藝術的靈感,即使如電線的火花般轉瞬即逝,也值得用生命去換,而他所換得的焰火,卻仍是深淵般令人眩暈的美。
芥川最后留下的《一個傻子的一生》,無論是評價其人還是其文,均可謂“恰如其分”。因為只有如此敏感、執(zhí)著的靈魂,才能在羅生門、鼻子、山藥粥這一篇“歷史小說”中拷問自我,再次,他的拷問最終富有深意地瓦解了自我之同一性,也瓦解了生存的熱情和意義。
芥川歷史小說的寫法是非常微妙的,他擺脫了佛學或是道德的教誨,將一個荒謬、反諷的.世界作為根本性的境遇拋給擁有現(xiàn)代人心靈的主人公,無論是在極端處境、生死還是僅僅以日常狀態(tài)出現(xiàn)的利己主義中,他們的選擇和內心,都被無情地剖析、定格。
芥川作為一流的作者,可以以世界本身之視角“公正”地對待他們。但這一視角卻把他宿命性地引向對自身之惡念、怯懦的懷疑與凝視。他對自我的告別盡管使其保有了真誠,但這決絕的真誠卻如魔鬼般使他付出了瘋癲的代價。更確切地說,極致的真誠就是瘋癲本身。于是,處在心力耗盡的最后的芥川,只好借侏儒、河童和傻子之口向世人道出一二。
“若始終貫穿理性的話,我們當然不得不否定我們自身的存在。奉理性為神明的伏爾泰得以幸福地度過一生,即顯示出人類不如河童進化!
羅生門讀后感 篇10
有些小說有人讀了會收獲頗豐,不僅僅能體會作者的本意,還能夠不斷的去思考人生的真諦。還有些人讀后卻還是徘徊在小說與現(xiàn)實之間的云里霧里,搞不清小說的主旨,但總決得作者并非凡人,小說必須有它脫俗的道理,可是卻又找不出什么拿得出手的理由。對于這本書,我就是那些后者中的一個。
小說分為幾個故事,每個故事相對獨立。羅生門只是其中的一個故事。(這讓我不禁會聯(lián)想到卡夫卡的.小說集,可是說實話,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可要比卡夫卡小說更容易懂得多了。如果你讀過卡夫卡的作品,我想你會懂我的!)小說里很多故事都曾被日本拍成了電影。對于我而言,感受如下:
1、應對現(xiàn)實,有的時候眼前發(fā)生的事,可能會激起被強制埋藏在心底里的邪惡。就像羅生門故事里的那個家仆。他雖說不上善良,但也算得上規(guī)規(guī)矩矩。在那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年代,當他看到一位老婦正在拔死尸的頭發(fā)準備換錢時,他忽然覺得自我去做一名強盜也就不足不奇了!或許每個人的心里都會隱約藏下一些小小的惡念,也許連自我都不明白。它就像一個被灰燼覆蓋卻沒有真正滅掉的暗火。永遠都不明白是哪陣風把它點燃,然后燃燒,燒掉自我的同時也毀掉了一些完美!我忽然覺得有思想的人類很可怕。他們會有著什么樣的思想呢?鬼才明白!
2、懷疑論。故事是以懷疑歷史為例。說到記載歷史的文人也好,流傳歷史的百姓也罷。他們在記錄和敘述時多多少少會省去一些真實的部分(當然這不是他們有意的),同時也會增加一些自我的觀點(確切的說應當是添油加醋),這樣最終我們看到或聽到的又有多少是真實的呢?我想這回連鬼也不明白了吧。所有的事物都有多面性,而你不能保證你看到的別人就必須會看到。這樣一來,那豈不是誰都不要相信了!忽然覺得看得見的書本也好,或是看不見的夢想也好,又或者是前人和學者總結出來的真諦和雞湯與我們現(xiàn)實生活都會多少有些矛盾,你覺得呢?
羅生門讀后感 篇11
《羅生門》一書中收錄了芥川中短篇小說共十三篇。芥川龍之介被稱為日本文學史上的鬼才,尤其短篇小說,幾乎無人可出其右。帶著這份極高的評價,我翻開了《羅生門》。
在這里對《羅生門》、《地獄變》、《密林中》發(fā)表一些淺薄的想法。
羅生門主要講述的是處于衰敗沒落社會背景下,一位被打發(fā)出門的家將在生存與為盜間做出選擇的過程。善惡之念輕而易舉的轉換,道德在私欲面前如此不堪一擊,展示了人自私本質的丑陋。
短篇中的兩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第一處是家將在目睹了老嫗在雨夜羅生門上拔取死人頭發(fā)時,先前寧可為盜念頭早已拋之九霄云外,隨之取代的是對所有惡的憎恨。那么善惡的標準到底是什么?自然他不明白老嫗的動機,卻徑直將老嫗劃入惡的行列,他完成的是自我肯定,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揚善除惡。作為惡的目擊者,仿佛只要對惡進行反抗懲罰就能成為正義的代表。
第二處是老嫗被逼問時的回答。大致意思如下:女人(死者)罪有應得,她生前將蛇謊稱魚干賣給禁軍營地,但我并不覺得女人做的是缺德事,她是出于無奈,我也是如此否則只有餓死,因此這個深知事出無奈的女人想必也會原諒我的做法。老嫗試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同時向家將拋出了一個借口,他心中生出了在羅生門下所沒有的勇氣,剝下老嫗檜樹皮色的衣服,消失在夜色深處。在這個片段中,從開始的罪有應得到后來的不覺得缺德,帶給讀者的是言語的矛盾,但對于老嫗而言并不矛盾,她從頭至尾都在為自己辯解。
回到上文中的問題“善惡的標準到底是什么”,我能想出的最好的回答是“道德的底線”。道德的.底線又分為兩種,社會道德底線應該是法律,而我認為的善惡標準是個人的底線,你所明辨的善惡就是你的標準。在食不飽居無安的社會背景下,更多的家將、女人、老嫗選擇了“舍義取生”但于此同時仍有一群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羅生門》為讀者展示的便是惡的無處可避,它在家將的心里浮沉,短暫銷匿,永恒存在。那么“惡”應當存在嗎?與其說惡應當存在,不如說它不可能消失。物質匱乏無疑成為推動家將為盜的重要因素,反觀物質基礎還算富足的今天,道德價也高。道德在人類史上有被淪為價值問題進行衡量。同樣,當道德的標準上升了,最底層的道德或許會被歸入惡的范圍。道德與不道德,善與惡從來都不是反比關系。
接下來談談個人最喜歡的一篇《地獄變》,極為精巧的結構設計,細膩多面的人物形象,色彩明艷的畫面,以及不時出現(xiàn)的捉摸不透的隱喻,令我嘆為觀止。該篇講述了一名藝術至上的畫家(良秀),為完成作品拋棄了親情、道德、人性。在“我”的眼里崛川老殿下,是位愛民如子、寬宏大度之人,而良秀則是古怪猥瑣、無可救藥。先拋開作者反諷的可能,就“我”來看,在聽聞老殿下對良秀女兒心存異心,目睹老殿下燒死良秀之女后,仍相信老殿下是為了懲戒良秀為畫屏風不惜燒車焚人的劣根性。到底是偽善遮住了“我”的眼睛,還是權力蒙蔽了心?赐辍睹芰种小罚只叵肫稹兜鬲z變》,禁不住胡思亂想一番。由此看來,文中對良秀的評價及事件過程是否完全真實,也不得而知。
《密林中》該篇被導演黑澤明改編成電影《羅生門》搬上銀幕。短篇以不同個體對同一案件的證詞展現(xiàn)出人的復雜,每個人所言都是于自身有利的,我試圖從中還原真相,終究是霧里看花。從語言風格美感來看,我個人感覺整本小說中透露出陰柔美,不似朱光潛所言“杏花春雨江南”般的陰柔,芥川筆下的陰柔是瑰麗的,令我見識到日本美學那種獨有的物哀之美也能如此濃烈。
最后想說幾句題外話,和大家分享一個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前幾日聽了一期博客暫時給了我答案,播客主題是“我們?yōu)槭裁匆x小說”,如果問我看完《羅生門》有什么收獲,說實話我回答不出來,唯一可見的大概是芥川又收獲了一枚粉絲,但無論是他高超寫作技巧還是通透的人生觀都絲毫沒有被我內化。教科書和工具書更多的是提供現(xiàn)實問題的某種解決方案,文學不提供捷徑,文學其實就是想讓你迷路,你要在這座巨大的迷宮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如果非要說它可以許諾什么,那就是它可以許諾你一場孤身一人的探險。實際上這和生活的本質是一樣的。或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讀小說是在經歷另一種人生。
羅生門讀后感 篇12
人人各有一詞,真相卻只有一個。
幾米曾說:“小孩閉上眼,看見花,看見夢,看見希望;大人閉上眼睛,睡著了。”長大后的成人們,無法想象像小王子中蛇吞象的漫畫,可他們卻忘了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先從最早發(fā)現(xiàn)尸體的樵夫講起,他其實是了解真實案發(fā)經過的人,也是殺人事件最重要的證人,但他卻為了掩蓋自己偷走匕首的行為而隱瞞真相,謊稱自己在場沒有見過任何兇器,也沒有看到完整的作案過程。
再說多襄丸,他是臭名遠揚的盜賊,一頭亂糟糟的頭發(fā),蒼蠅和蚊子在他身旁肆虐,在森林的樹底下睡覺的他遇到了真砂與武弘兩夫妻,由于真砂的美貌,他故意引走武弘并將他五花大綁,真砂見此情形便讓丈夫跟多襄丸一戰(zhàn),其實只是為了自保罷。在要求作證時,多襄丸也是大方承認自己殺害武弘的真相。
但荒唐的話再次發(fā)生,真砂辯解自己殺害丈夫,而其本人又說自己是自殺。此時的真相撲朔迷離,人人都為了自己利益,各執(zhí)一詞,又自圓其說。正應了那句撒謊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數的`時間里我們甚至都不能對自己誠實!敖^對理性”是當今利已主義的代名詞,若生活上和陌生人交流,給陌生人幫助都不復存在,那么理性教給我的最終唯有蒼白。這不僅僅是個人的冷漠,還是時代的悲哀。
就像不久前真實發(fā)生的案例中講的,一位獨自生活的老人依靠樓下水果鋪店的幫助度過余生,并給了店主自己的家產。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陌生人”能走到一起便只是同情心使然。店主完全沒有想到老人會將他的家產交給自己,兩人之間絲毫沒有利益的爭奪,也許這便是性之善。
在影片的結尾,樵夫從僧人手中接過嬰兒,告訴別人自己家中已有六娃時,偷人匕首也似乎變得合情合理,惡也轉變成了善。人性的毀滅源于人生的困境,人生的困境又飽含人性的無奈。他們被繁重的生活所壓垮,夢中再無詩和遠方,只是無力地為維持生計所日夜奔波。成年人也許并不是想放棄夢想,而是在一次次現(xiàn)實血淋淋的教訓后,迫不得已的放棄已然是最后的希望。
真相只有一個,人人各有一詞,這就是現(xiàn)實所帶來的悲哀與不幸。
羅生門讀后感 篇13
“羅生門”是從日語交流來的詞語,這一詞有“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含義。陷入羅生門中的人表現(xiàn)出自私性,并且逐漸演化成外人看來真相難辨,同時又都難以拿出有力的證據揭穿謊言,所以在“真相”與“假象”之間徘徊。
《羅生門》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看見橫尸都不會驚慌的荒涼時代。故事在我看來就是一個講述人性本惡的故事,每個人心里都有惡的種子,這種惡念在面對生存抉擇時會劇烈膨脹,直至占據一個人的心靈。家將從開始時對惡念的猶豫,到遇見老嫗作惡時的.義憤,再到最后自己成為強盜。我認為老嫗給了家將一個變壞的理由,也可以說是一個借口,同時也是老嫗為自己的惡行所做出的辯解“我已經走投無路”“我施惡的人也并不是什么好人”,家將用別人的話為自己的惡念找到了出口,他甚至變得比老嫗更加殘忍,老嫗奪取的對象是無知無覺的尸體,而家將卻把惡作于活生生的老嫗。每天都面對著死亡,也許下一個死的就會是自己,如果說作惡是更容易活下去的方式,那么每個人就會直面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惡意。
《羅生門》是一篇具有迥異風格的小說,它讓我們清晰并帶著沉重的心情看到了問題的存在,但人們卻無法解決。分明在黑夜中能看到一絲光亮,但卻抓不住,出不去。作者讓我們發(fā)現(xiàn)困惑,而這樣的困惑卻不局限在某個年代,而是存在我們身上永久的精神枷鎖。最后,我們看到,瘦弱的芥川被這樣的枷鎖壓倒了。讓人不禁思考一個問題:有多少人能承擔起這樣的思索重任呢?
羅生門讀后感 篇14
因為黑澤明拍的一部同名電影,《羅生門》可能要算芥川龍之介所有小說里最為人所知的一個。但看過小說后便知,電影其實并非改編自這一篇,而是取材于另一篇《竹林中》。真正的小說《羅生門》,故事非常簡單,篇幅也很短小,講的就是一個饑寒交迫的武士遇到一個同樣食不果腹的老婦,在與之對話后突然大悟,放棄了思想掙扎,下手搶劫了老婦然后逃走的事。
動亂災害不斷的年代,給包括人心在內的一切都披上一層灰暗的色彩。落魄的武士在走投無路、無以為繼的情況下,不得不放棄良知以求活命,但可以看出,即使在作出了決定之后,他仍然對殺人越貨這種行徑心存懷疑。但是,偶遇老婦的一番話,讓他放棄了原本處于道德層面的'掙扎,退回到活著還是等死的簡單自問,從而做出了棄義偷生的選擇。
老婦是為了生計去拔死尸的頭發(fā),武士是為了生存搶走老婦衣裳,這么做都非他們所愿,但除此之外,便沒有更好的活下去的出路。在這里,生死變成了超越道德的首要矛盾,而一條生命本身并沒有善或者惡的區(qū)分,于是正義與罪惡的界限模糊了。
武士最終心生歹念搶劫而逃,小說也在這荒誕的結局之中,引人走向對自身行為更深層的思考。善與惡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是否為了生存就可以無所不為?是否為活命而被迫做出的事就都可以得到諒解,都可以逃脫良知的審判?
芥川龍之介并沒有給出他的答案,他只是借筆下的人物承認了人性的黯淡一面,卻并沒有說這即是必然。
羅生門讀后感 篇15
最近不是很忙,看了許多歷來被世人奉為經典的影片,有很多確實不錯,也許電影拍成那樣才算是真正的藝術。
日本老片《羅生門》故事結構簡單,人物也就那么幾個,可看完后讓人心里總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只有影片看到最后才會明白影片一開始和尚為什么會有那樣的對白,“這次讓我可能喪失了對人類靈魂的信心,這比強盜,比戰(zhàn)爭,比瘟疫,比天災饑荒還可怕”
影片從故事里和講故事的人兩個層面揭露人世界上最讓人恐懼的事情,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誠實,每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可以撒謊,可以出賣別人,可以不顧一切,切實的讓我感到十分的恐懼。
影片的另一個角度是表面上十分溫順軟弱,動不動就淚流滿面的年輕少婦,在觸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時面目卻是那么的猙獰,內心活動的變化是那么的豐富,說謊趨炎附勢,甚至比強盜和他丈夫更狠毒,中國的一句話“人心隔肚皮”也是頗有道理。
無論是強盜,武士,年輕少婦,樵夫,還是巫婆甚至虛構的鬼魂沒有一個是誠實的,彼此間是信任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露出虛偽的外表說謊欺騙,讓人內心感到恐懼,甚至那種恐懼超過任何的恐怖片帶來的可怕感。
只有在影片最后大雨停了,外篇露出了光明,當樵夫承認了自己的欺騙,抱著撿到的嬰兒走出羅生門時,才看到人性殘留的溫存和善念,也許這也是唯一的希望。
羅生門讀后感 篇16
《羅生門》出自有日本短篇小說“鬼才”的作家芥川龍之介,我也不知道當初抱著什么樣的心態(tài)買這本書,買回來后就一直壓在箱子底下,不久前才拆開包裝,翻開閱讀。
這是一本集小說與散文的書,當我翻開譯序時,我就知道我不一定能順利讀下去了。因為是外國著作,翻譯出來的文字總帶著一些日式的風格,有些更是帶有日本歷史的詞句,讀著的感覺就像小學認字時,知道每個字的意思,卻不懂成為一句話后,所想要表達出來的意思。
大概能看懂故事的,也就是第一篇與書本同名的小說《羅生門》了。羅生門是位于日本京都中央大道朱雀路南端的一個城門。在這個地方發(fā)生了一個詭譎、揭露人的利己本性的'故事。
戰(zhàn)亂時期的一個無名家將(奴仆),在被在主人家驅逐出來后流落街頭,思考是否要淪為強盜。為躲避寒冷和大雨,家將走進了堆滿尸體的城樓,城樓里,散出昏黃的燭光,壯著膽子繼續(xù)走,他看見一個老嫗正在拔尸體的頭發(fā),正義感使然,他上前揪住老嫗的衣襟質問她這是做什么,老嫗講了其中緣由,大意是:我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他們生前也是做這些勾當的,為了活下去,我想他們會原諒我的。老嫗的一番話,倒讓家將做了一個選擇,說:“那我扒了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不這樣,我也得餓死”。于是家將奪走了了老嫗的衣服,一把把老嫗推向死尸堆,就這樣消失在夜色里。
幾頁紙的短篇小說,寫出了故事的鮮血淋漓,讀著這些文字,看著這個故事,會讓人覺得恐怖與毛骨悚然,也是這個故事的成功之處吧。
羅生門讀后感 篇17
《羅生門》以令人窒息的緊湊布局將人推向生死抉擇的極限,從而展示了“惡”的無可回避,展示了善惡之念轉換的輕而易舉,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質的丑陋,傳遞出作者對人的理解,對人的無奈與絕望。
羅生門,一隅殘破的斷壁頹垣,在瓢潑的雨水中,邊嗟嘆人世的紛亂邊試圖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理解洗禮的暢快。然而,在這個悖逆的時代,說教顯得如此蒼白,各種人性的罪惡與墮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長,道德瓦解,價值崩潰,連基本的底線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擊。
一、無望的惡中寄寓有限生的期望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揮;臎鼍跋笾校阌泻偤蛷姳I來乘機作窩。白晝,這些烏鴉成群地在高高的`門樓頂空飛翔啼叫,異常到夕陽通紅時,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陽西下,氣象陰森,誰也不上那里來了。
二、惡的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
《羅生門》從頭至尾堅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yōu)點。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后“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終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羅生門》是對人性中“惡”的暴露、揶揄和鞭撻。
總之,這是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xiàn)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棱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丑態(tài)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
罪惡感的消解,是社會的悲哀。
羅生門讀后感 篇18
羅生門這本書是由日本近代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先生所創(chuàng)的短篇小說。小說的寫作背景是在作者一段失敗的情事后心情極為苦惱悲傷。在這種悲觀厭世的情緒之下,芥川把眼光投向了古典,創(chuàng)作了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的《羅生門》。
在羅生門中,芥川龍之介描寫了一個普通的家將在利己主義的驅使下墮落的全過程,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個人在一種大環(huán)境的趨勢作用下,為了生活,為了自己活著,不斷的把自己的過錯全部退到環(huán)境和他人身上。然后一步一步成為自己原來心里最討厭和最不可能成為的那種人。這是多么可怕!家將(也就是仆人)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后“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的正義和最后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恐怖的覺悟,這一切的轉變讓我感到很突然,很氣憤,但是又會思考“如果是我會如何選擇呢?”
從作者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出這篇文章無非就三個人:一個死人,兩個活人,從老婦人的口中我們可以得知這個死人生前的所做所為“曾經這個婦人,用蛇肉曬干當做魚干來賣,吃了魚干的人們覺得很好吃,婦人得以維持生計。我并不覺得這婦人做錯了,她跟我一樣都是為了生存!”是啊!為了生存我看不到任何我們口中所謂的“人性的真誠”。被拋棄的女尸生前“吃”百姓的錢,死后被老婦人“吃”頭發(fā)。而家將在聽到老婦人這種“雖然我很可惡,但是我作惡的對象也是惡人,所以我的惡便是可以原諒的'”的無恥的思維后便扒了老婦人的衣服跑路了相傳此后再也沒人看到他可以想一下家將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老婦人”呢?他會不會也會被別人“吃”呢?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也會不會有這樣的人呢?
讀完這篇小說最大的感受,用日本文學評論家吉田精一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你一輩子都很難看請的人性終于在《羅生門》里露出了真面目”!
羅生門讀后感 篇19
一間破殿,陳舊的牌匾,一場由于大雨,一個中國故事。人性就如此他們丑陋的被展現(xiàn)自己出來。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故事的杰作本身來自禪宗是“黃昏,羅門下,家人正在等待過去的雨!本褪沁@么簡單,并強調一個事實,即他是高出了讀者的情緒的情況下,冷靜的敘述。
《羅生門》尤其精短,在芥川先生的小說里只有中國故事,讀來也是令人產生疑惑。不過,不可進行否認地,每次讀《羅生門》都會覺得有種精神壓抑學生沉悶感:日落黃昏,陰霾密布,陰雨連綿,斷壁殘垣,烏鴉在頭頂盤旋,腳邊是無人認領的尸體……一副瘡痍景象,為后繼相關危險的情節(jié)發(fā)展做了一些鋪墊。老婦在女子對于尸體上拔發(fā)被一個從主人家被趕出的仆人撞見,仆人可以了解農村老婦用蛇干充當魚干賣錢謀生的故事后我們恍然大悟:兩人作惡撒謊行為都是企業(yè)為了提高生存,自己已經成為一種強盜又何嘗不是不可呢?于是他們搶了老婦的衣服逃走了。
無論是不積德的老婦人,還是從“正義”變成強盜,都同樣令人悲傷和可憐。天災人禍,生活迫不得已,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人性的構成變黑。當一個人的基本生存得不到滿足時,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原諒的。”這種荒謬的.言論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縱觀中國歷史,“不被呻吟所喂養(yǎng)”、“不屈服于大米”和“貧窮是不能移動的”這些說法恰恰證明了世界上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東西——尊嚴。
社會是復雜的,善與惡都不容易界定。更不用說人類思想的復雜性,善惡的概念是由人們的社會認知和個人理想目標的深度決定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肯定會認為自己是“好人”。
只有在衣食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中,人們社會才會有尊嚴問題意識,會懲惡揚善。在溫飽都得到了不到可以保證的社會中,罪惡感會被進行消解,善良和正義已經成為一個借口。
回過頭來,有軟弱的地方政府就有一種欺騙固然沒錯,然而中國軟弱從何發(fā)展而來?純然是欲望造就了軟弱。因為想保住企業(yè)現(xiàn)在學生自身的地位而軟弱從而進行欺騙他人。人們生活就是一個因為通過這種的思想而用謊言構筑看似光鮮靚麗的海市蜃樓。
微風過羅生門吹,作為欲望南京。心羅生門,卻怎么也長將再次清理?
羅生門讀后感 篇20
芥川龍之介,對于不少的文學愛好者來說,這必定是一個略帶遺憾的名字。就像美術愛好者對于那個用黑白兩色既能構筑唯美意境的比亞茲萊的英年早逝而扼腕一樣,芥川年僅35歲的生命太過于彰顯命運對天賦的吝嗇。好在,在他們早早的去世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留給了我們不少值得珍藏的精神寶藏,一如比亞茲萊的《沙樂美》,一如芥川的《羅生門》。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23歲的時候發(fā)表的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說,不過“成功”一詞只能說是在后來肯定了它的藝術價值,當時《羅生門》并沒有激起強烈的反響。如今看來何妨呢,短暫的岑寂不能埋沒才華的光輝吧。
芥川的短篇小說除卻個別有著清晰杜撰的時間空間背景(如《南京的基督》《單相思》)之外,大部分取材于東亞的古代神怪傳說或是歷史故事,《羅生門》也是屬于這個范疇(取材于《今昔物語》)這種背景框架的直接借鑒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使讀者能夠更快地產生對于作品本身的代入感。芥川的.小說篇幅不長,角色也不多,這些硬件的簡潔為作者軟件的發(fā)揮提供了很大的創(chuàng)作自由度。如開頭的背景交代非常的簡潔:
“薄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個家將正在等待雨的過去!薄潭痰囊痪湓挘攸c時間人物全部展示了。
針對芥川來說,這樣的簡潔更能夠凸現(xiàn)他那凌駕于情節(jié)之上,讀者情緒之上的冷靜沉郁的敘述。《羅生門》作為他的代表作,非常突出的展示了他的這種特色。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揮!坝谑,樂得狐貍來棲,盜賊入住,最后竟將無人認領的死尸也搬了進來,且日久成俗!保@便是文章標題羅生門的景象,再加上落魄流亡的家將,骨瘦如柴的老嫗,搭配著烏鴉死尸,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發(fā)著消極腐爛的氣息,呈現(xiàn)著行將就木的可憎狀態(tài)。這種筆法就像艾倫。坡那種無故產生裂縫的墻壁一樣,給情節(jié)的發(fā)展作了一個危險的預兆。但就象征意義而言,兩者卻又是截然不同的。艾倫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在種植恐懼的種子,而芥川這樣做,因為他就是以這樣的姿態(tài)來寫小說的。
《羅生門》從頭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yōu)點。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后“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后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完全感覺不到這些句子有任何對于人類生存哲理說教般的突兀與做作,有的只是關于良知與人性的專注思考。對于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xiàn)的作品,芥川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棱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丑態(tài)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這種處理,無疑是高超且成功的。
如果全文中家將思想由此及彼的變化令讀者感到毛骨悚然的陰森。那么結局中家將消失在“黑漆漆的夜中”則將這種恐懼推向了頂點。我想起了《藥》的結局,雖然烏鴉沒有飛上夏瑜的墳頭,至少那花環(huán)在茫然中點亮了微弱的希望光芒。而《羅生門》中,隨著老太婆“嘟囔又像呻吟”的聲音,全文便劃上了死寂的句號。這種對于絕望與陰冷的貫徹性的表達,與芥川本人當時情感遭受打擊不無關系,但摒棄“小我”的情緒,它浸透出的是對人類個體意識在利益關系下不斷缺失的惶恐與不安。
曾經冒出些聲音,斥責他缺乏類似于他同年代中國大陸上那種阡陌中崛起的民族正氣。我認為這些聲音是過于苛刻且有失偏頗的。正如薩特存在主義的闡述說到:“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后。到這荒謬世界來,雖然痛苦萬分,但并非只有等死,而是通過自由選擇尋找生存之路。”當蕓蕓眾生奔波忙碌于生存之路時,芥川另辟蹊徑,自我選擇去直面這“荒謬世界”中的“痛苦萬分”。雖然芥川龍之介并不能從中解脫,于1927年懷著對于時代與社會的困惑不安服毒自盡。但對于日后以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為代表的日本近代文學,是具有開拓意義的。
《羅生門》是一篇風格特異,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說,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樣,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問題,展現(xiàn)了問題,卻無計解決問題,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門扉,卻只能在門外的黑暗中無力的嘆息。大概是這樣的困惑并不只是局限在一個時代,而是人類自我的終身枷鎖。于是芥川的瘦弱肩膀終于才被壓倒?稍谀骋粋國度,某一個時代里,又有幾人能擔負起這種思索的重任呢?
不得不為芥川先生獻上一點我淺陋的敬意啊。
羅生門讀后感 篇21
短篇小說《羅生門》是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龍之介大學時代的作品,自此,芥川正式步入文學創(chuàng)作之途。芥川生于1892年,卒于1927年,天資聰穎、博聞強記、多愁善感,創(chuàng)作時討厭平庸,討厭直露浮泛,討厭隔靴搔癢式的含蓄和自然主義的寫實。行文精雕細琢,立意獨辟蹊徑,構思縝密嚴整,然文風冷峻,用詞樸素壓抑,擅長對人性中“惡”的暴露、揶揄和鞭撻,時常流露出厭世主義傾向所導致的對藝術的執(zhí)著與癡迷。
羅生門是坐落于京都的一座破廟,故事年代,京都連年遭災:地震、龍卷風、大火、饑荒等不一而足。整個京城尚且衰敗不堪,何況小小的羅生門,于是,樂得狐貍來棲,盜賊入住,羅生門里的佛像和祭祀用具俱已損毀,涂著朱漆或飾有金箔的木料被人推在路旁當柴出售。
社會經濟低迷,人們普遍生活窘迫,在生存壓力下,道德和良知失去約束,人性的“惡”漸露猙獰。由此犯下羅生門下的五宗罪。
第一宗罪。由于京都城的衰敗不堪,仆人被多年的雇主解雇,以致仆人走投無路,迫得在破廟棲身。經濟壓力下,雇主的冷漠與仆人的弱勢形成強烈對比。仆人對雇主不能說無怨無恨,卻也是無可奈何。仆人的當務之急是設法籌措明日的生計,但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即使想方設法也是無法可想。為生計所迫,是仆人蛻變?yōu)楸I賊的原動力。
第二宗罪。在蕭條的大背景下,廟宇因無人修繕而衰敗不堪倒也罷了。但無主尸體被遺棄于羅生門樓上且日久成俗,任由食尸鳥啄食,以致日暮時分羅生門的上空昏鴉蔽日。人世間重生輕死本是常情,然而對死者的遺棄卻超出了“輕死”的度,一個對死者失去尊重的社會必然見利忘義,死者的無助折射出整個社會弱勢群體的無助。
第三宗罪。為生計所迫,老太婆竟然去撥死人的.頭發(fā)做假發(fā)。對死者的褻瀆,必然導致生者的同類相殘。無論這個得瘟疫死去的女人生前有多么的十惡不赦,死亡等于清算,應該能洗去其一生的罪孽。然而,老太婆連死人也不肯放過,求生的本能淹沒了道德的界限,良知輕易地滑向罪惡,其行為之惡劣可與當年午子胥掘墓鞭尸相提并論。
第四宗罪。仆人三下兩下扯掉老太婆的衣衫,一腳把抱住自己腿不放的老太婆踹倒在死尸上,然后把剝下的絲柏樹皮色衣服夾在腋下,轉眼跑下陡梯,消失在夜色深處。仆人阻止老太婆對死人的褻瀆,是出于善的本能,然而當他去剝去老太婆衣服時,卻是以懲惡的名義在作惡。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弱者無力抗爭強者,就將矛頭指向更弱者。
第五宗罪。被拔頭發(fā)的死去的女人,生前曾把蛇一段段切成四寸長曬干,說是魚干拿到禁軍營地去賣。禁軍們都夸她賣的魚干味道鮮美,竟頓頓買來做菜。東京都當年的食品安全問題與當前的中國何其相似。一個唯利是圖道德淪喪的社會里。
貧窮是人性滑向“惡”的首要推手。正如梁曉聲所言:“與富足相比,貧窮更容易使人性情惡劣,更容易使人的內心世界變得黑暗,而且充滿沮喪和憎恨!绷_生門里一共出現(xiàn)四個人物,包括雇主、仆人、老太婆、死去的女人。為了生存,雇主解雇仆人、仆人欺侮老太婆、老太婆褻瀆死去的女人,而死去的女人生前又去欺騙士兵。他們嚴格遵循叢林法則,剝去溫情的道德外衣,把人性的“惡”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正義缺失是人性滑向“惡”的另一推手。人在盛世,道德是束縛“惡”的軟力量,社會越和諧,道德的約束力越強大;刑律是束縛“惡”的硬力量,如果為惡觸及底線,必然受到懲罰。然而當亂世來臨,為“惡”得不到道德的譴責,得不到正義的懲處,社會整體道德淪喪,底線無人看守,為惡者獲利豐厚,為善者舉步唯艱。而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本能的驅使下,叫人如何不去善從惡,歷來改朝換代時期的盜賊蜂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善”與“惡”就象寶劍的雙鋒,當為善超出“適度”的圍疇,會滑入“惡”的行列,善與惡之間只是一步之遙。這與當前的計劃生育政策何其相似,超生的人須支付一筆的社會扶養(yǎng)費,政府收費具有懲罰性質,其本意是通過經濟手段抑制超生者的生育沖動,達到少生優(yōu)生的目的。然而,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卻悄然變味,部分基層政府通過老百姓交錢就給生育指標的方式,動員富人超生,從而達到創(chuàng)收的目的。
類似的現(xiàn)象何其多,我們僅以交通罰款為例。交通違章處罰本是規(guī)范交通秩序的手段,卻越來越象一個個不懷好意的玩笑。君不見,當有車群體越來越龐大的時候,城市的停車場卻越來越稀少;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交通攝像頭,規(guī)范交通秩序用得著這么多價值不菲的攝像頭嗎?攝像頭橫桿上的雷達感應系統(tǒng),利用超聲波原理感知移動目標,相當于全天候免費為過往的行人車輛打B超,是為了老百姓健康著想嗎?與攝像頭配套的大功率燈泡,刺眼的強光直射汽車前擋,行車者途經交通攝像頭時,經常眼前一片空白,埋下巨大交通隱患;交通警察終日忙于違章停車罰款,卻對交通要道的擁堵怠于疏導。交警系統(tǒng)本是社會交通秩序的忠實守護者,是道路正義的伸張者,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當今,卻逐漸演變?yōu)橛M織,打著維護交通秩序的旗號全力創(chuàng)收。
與交警罰款類似的,還有工商罰款、環(huán)保罰款、衛(wèi)生罰款、公安罰款、城管罰款等等不一而足,以罰代管現(xiàn)象遍地都是。猶如《羅生門》的仆人,本該守著“善”的職能,卻不知不覺步入“惡”途。這是誰的失職,誰該為他們的趨惡性埋單。
經濟社會中,人既有善的本能,也有惡的沖動,大多數人在道德的倡導和法律的震懾下,不敢為惡而轉而行善。同樣,公權力也有善惡兩面性,對于它的去惡揚善,該由誰來倡導誰來約束呢?對于行政權力濫用,社會道德是不能起倡導作用的。那么法律呢,法律本該可以約束公權力的越界使用,但大多數法律法規(guī)就是政府部門參與制定的,法律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本是上下級關系,是利益共同體。出臺一部法律無非是為執(zhí)法者的為所欲為披上合法的外衣。
所幸的是,中央政府已經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這些年來,一次次的政府機構改革、一批批的取消行政審批項目、一部部法律的重新修訂、一年年的倡導服務型政府。我們看到中央政府正在逐步把公權力關進籠子,正在努力打造有限政府。
羅生門讀后感 篇22
《羅生門》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集。書中共收錄芥川26篇小說,《羅生門》是其中的一篇,也是開卷的首篇,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羅生門》中的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初葉日本“大正”時代的京都。羅生門,是坐落于京都中央大道朱雀路南段的一座破廟。由于連年遭受地震、大火、龍卷風、饑荒等災害,整個京都衰敗不堪。羅生門更是雜草叢生,一派荒涼景象。佛像和祭祀用具均被損毀;涂著朱漆或飾有金箔的木料,也被災民當柴出售。羅生門里,狐貍棲息,盜賊蟄伏。烏鴉集結成群,在上空蹄叫盤旋,尋覓啄噬丟棄在那里的無主尸體。羅生門內外,一片陰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故事的梗概是:一個被東家解雇的家丁,因無處安身,躲在羅生門避雨。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里,面對存亡的緊要關頭,是當強盜,還是餓死?其結果是,為了一己私利,他選擇了不顧別人的死活,把生存留給了自己,從而揭示出人性惡的本質。
小說中的人物只有三個:家丁和老嫗,還有一具女尸。故事很簡短,情節(jié)很簡單,但其所揭示的現(xiàn)實意義卻很深刻。
“羅生門”在書里意喻人世與地獄間的生死徘徊之門,亦即“餓死”,還是“當強盜”的選擇之門。家丁到羅生門避雨之初,雖對東家充滿怨恨,但良知讓他還沒有“勇氣”去選擇“當強盜”。他一邊“留意別讓腰間掛著的刀出鞘”,一邊抬腳就往門樓上走,準備在這里過夜。當他爬上門樓,發(fā)現(xiàn)一個老嫗在拔女尸的頭發(fā)時。在他的心目中認為,這是對死者的最大褻瀆。目睹這一幕,良知讓他“對一切罪惡的反感越來越升騰”。他躍上樓梯,拔出短刀,“手握刀柄”,憤怒地沖向老嫗。是餓死還是當強盜的生死選擇,在門樓下他還“委決不下”,此時卻毫不含糊地選擇寧愿餓死,也不能違背良心當強盜。
當他聽完老嫗關于拔女尸頭發(fā)做假發(fā)賣,是為生計所迫;女尸生前為了活命,也曾采用欺騙的手段,把蛇肉切成段當魚干賣給兵營的講述時,他豁然明白了,原來自己與老嫗和女尸的生前,都是處于同樣的生存理由之中——或餓死或淪為強盜。這似乎給了他勇氣,讓他內心的.邪惡順理成章地被釋放出來。求生的本能淹沒了道德的底線,良知輕易地滑向了罪惡。他默默地“把刀還回刀鞘”,為了不餓死,三兩下扒下老嫗身上的衣衫,并把她踹倒在死尸上。然后,夾著衣衫跑下樓梯,在夜色中揚長而去。
在求生欲望的驅使下,人的一切行為都被視為合理。為了生存,東家解雇了家丁,家丁剝走了老嫗的衣服,老嫗拔掉了死尸的頭發(fā),死尸生前又用假魚干欺騙士兵。以懲惡的名義做惡,似乎成了冠冕堂皇的生存理由。
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明:“人之初,性本善”,但隨著社會生活的廣泛展開,人性中的自私自利性,就會逐漸顯露出來。如果再有人為力量的誘導,人性由善轉向惡,往往是瞬間的事情。
小說中有一個關于“刀”的細節(jié)描寫,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是人性善惡變化的最好例證。家丁從擔心“刀出鞘”,到“手握刀柄”,再到“把刀還回刀鞘”。幾個簡單動作的描寫,生動地反映了家丁內心深處人性善惡的變化過程,同時,也說明利己是人性的本質特征。
人性利己是芥川小說創(chuàng)作的基本主題!读_生門》的精妙之處在于,它不僅通過對社會人生和人性本質所做的哲理探求,挖掘出人性利己的本質。還在于通過對利己人性的剖析,鞭打現(xiàn)實的丑惡,表達對生存的不安與苦惱。
他還通過《鼻子》、《蜘蛛之絲》、《山藥粥》等其他短篇小說,揭示出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和幸災樂禍心態(tài)。并提出如果任由利己人性的滋長,足以導致人格的毀滅,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人性利己,來源于人的欲望。偉大哲學家羅素認為,人和動物的最大差異,在于人有欲望。而且,無窮無盡,永遠無法充分滿足。這是人性利己的根源所在。
芥川龍之介才華橫溢,極具浪漫氣質。他的小說因探求人性,而揭露人性之惡。但他并非為揭露而揭露,而是在揭露中折射出他對人性中善的向往與追求。正如他在給同學的信中說的那樣,他不是對惡的“贊美”,而是對善的“憧憬”。
芥川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由揭露他人的利己人性,轉而剖析自己的靈魂深處,客觀冷靜中流露出一種悲涼,充滿了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人生的絕望。他在給同事的信中說:“周圍盡是丑惡,自己也丑惡······面對周圍的丑惡,活著就是痛苦的事”。對人性利己的現(xiàn)實社會,他深感憑一己之力是無法改變的。又因出身的原因,導致了他個性比較壓抑,性格脆弱敏感。在其大有所為之際,竟選擇了自殺,以其35歲的年輕生命,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芥川雖然只有35年的短暫人生,但對人性竟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并從每個細小瑣碎的事物描寫中,將人性的本質剖析的如此深刻而又透徹,實在是難能可貴。難怪在日本近代小說史上,把芥川龍之介譽為“天才”,更有人戲稱其是日本文壇的“鬼才”。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芥川在《羅生門》和其他小說中,對人性利己的深刻剖析說明,亂世中最先墮落的往往是人性,而貧窮從來都是人性墮落的重要推手。芥川探討人生,體察社會,看到的是資本主義產生的罪惡。他也追求理想,憧憬未來,得到的卻總是幻夢的破滅。他通過對現(xiàn)實世界客觀、冷靜的觀察和探討,不僅深諳了人性善惡的多變,也領略了人性利己的丑陋,導致了他對生存的厭倦。最后,選擇以死告別這個罪惡的世界。
生存是人最基本的權利,利己只是人生存的一種原始選擇。面對人性利己的現(xiàn)實社會,我們可不可以選擇利他,讓自己的人格更有尊嚴一點呢?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我以為,不是不可以,關鍵在教育!
羅生門讀后感 篇23
聽說過羅生門,就是不知道羅生門是什么意思,原來是指虛偽與真實之間的辯論。羅生門這本書,是由短篇散文合成的,雖然里面的題材很普通,其實很精彩,很吸引,簡單的題材后面告訴我們一個個的道理,真與假,虛與幻,惡與善。
《鼻子》寺內的高僧長著一個垂到下巴的鼻子,也一直為這個長鼻子而煩惱不堪。有次,無意得到縮短鼻子的偏方,嘗試之后真的把鼻子縮短了。高僧并沒有因此而高興,反而產生悶悶不樂,希望鼻子恢復原狀,等到恢復原狀了,心里的不開心也隨之化解。
人是矛盾體,明明已經擺脫了困境,卻懷念起以前的種種。到底是現(xiàn)實的殘酷,還是曾經的一切一直值得擁有,而不想突然被破壞了,從而對現(xiàn)實產生抱怨?可能是出于內心的習慣,習慣之后突然改變了,反而懷念以前,F(xiàn)實中的我們也會產生這樣的矛盾心理,當困境擺脫了,理想實現(xiàn)了,以為會得到滿足,然而不是的,而是產生一種空虛和寂寞的感覺,想要回到過去。
《山藥粥》一個下級武士從來沒有喝過一頓飽飽的山藥粥,因此希望能夠在平生里能夠一次喝個飽。有次,機會來了,真的可以喝上一頓飽飽的山藥粥,可惜,在喝了些后,看著一鍋鍋的山藥粥,反而產生反胃的感覺,不想再喝了。
山藥粥是理想,等到讓理想變成現(xiàn)實之后,反而覺得一切都是不真實,很虛幻。曾經一直所期待,所執(zhí)著的理想,在實現(xiàn)之后,原來不過是如此,甚至對理想產生一種恥笑的態(tài)度。也曾經以為理想是偉大的,永恒不變的,原來等實現(xiàn)之后,更像是一個笑話。
《蜘蛛之絲》書中主人是一個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大盜,有次不忍心殺死一只正在爬行的蜘蛛,而放它一條生路。因此在下地獄時,佛祖見他還帶有一絲善心,打算用蜘蛛絲把正在地獄受苦受難的大盜,脫離上刀山下油鍋的痛苦。在沿著蜘蛛絲爬了一段過程時,無意中往下看時,看到一起跟他下地獄的人群,也接二連三的沿著蜘蛛絲拼命的往上爬,就生氣了,然后就阻止下面的人繼續(xù)往上爬,最后,蜘蛛絲斷了,大盜再次掉落在地獄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惡人永遠都是惡人,不會因為做了一次好事,還保留一顆善心,只不過是做了太多壞事后而出現(xiàn)疲倦感。惡人的心里始終保持著一顆卑鄙無恥之心,只是在等待報應。更不能一時對惡人產生憐憫感,而伸出援助之手,因為,不知什么時候,惡人會反轉過來狠狠一擊。
《魔術》“我”去見一位會變魔術的朋友,在見識過朋友變的魔術之后,很想學,卻抵不過心里的欲望,最后以失敗告別。
人,很容易受到財富的誘惑,只要接觸到,就會一發(fā)不可收拾?谥兴f的理想,更多是來源于對財富的喜愛。理想實現(xiàn)了,預示著財富就會離自己越來越近。理想跟財富是掛鉤的。
《杜子春》杜子春在無處可去之時,一位老人突然出現(xiàn)在他面前指點迷津,之后成為洛陽首富,過著三年奢侈的生活后,潦倒后無處可去。這時,老人又一次出現(xiàn)指點迷津,杜子春又成為首富,又過上三年奢侈的生活后,又潦倒后無處可去。感受到人情冷暖的他,拒絕了老人的指點,反而希望能夠像老人那樣成為神仙。老人多次吩咐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要說話,一旦說話就成不了神仙。杜子春經過多次的磨難后,看到地獄的父母變成老馬,不斷受到鞭打,于心不忍的他終于受不到父母被鞭打到皮開肉綻,奄奄一息而說話。因此杜子春成不了神仙,這時的老人反而受到感動,讓他到泰山南山的茅屋里,過上田園生活。
杜子春成為首富時,所謂的朋友遍布天下,當他貧困潦倒時,所謂的朋友全部離他而去,一個人流落街頭也沒有人救濟他。窮在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人都是現(xiàn)實的,不管任何時候,有錢的時候,稱兄道弟;沒錢的時候,誰也不認識。朋友都是靠錢來維持的,特別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有人伸手拉你一把?康米〉,只有父母。父母永遠都在背后默默的.支持。
《竹林中》在竹林中發(fā)現(xiàn)一具尸體,大盜說他殺的,尸體的妻子說她殺的,尸體的靈魂說他自殺的,到底哪個說的話是真實的,只有他們幾個知道。
每個人的內心都存有兩面,真實與虛假并成一體。在真實的面前,虛假會用謊言瞞天過海,欺騙所有人的耳朵,以換取一席之位。而真實的表現(xiàn),反而讓所有人產生一中虛幻的構想,在徘徊中來回確認。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有當事人所知道。
《報恩記》船長投資的貨船遇到風暴沉沒后,不但把錢全部賠光,還欠下債款。在偶然之下,小偷闖入到船長的家中,無意中得知船長在二十年前救過他一命,現(xiàn)在船長有難了,打算報答當年的恩情。后來,船長的兒子無意得知事情后,打算用自己的命換取小偷的命,算是報答小偷曾經的幫忙。
惡人有惡報,好人有好報,有善良之心的人會得到好報。人,無論如何都要帶著一顆善良之心,就算是無心之舉,別人也會記得恩情。報答的恩情從來都不會提早或者過晚,而是剛剛好。行善積德,總會有收獲的時候。
《小白》名叫小白的小狗,看到隔壁的小狗小黑被屠戶設計捕殺,而選擇臨陣退縮,跑了。后來,小白得知自己的毛全部變黑了,主人也認不出它來,只好狼狽的逃跑出去,四周流浪。感知自己軟弱的行為之后,打算去做好事,并救了很多人的命。后來,小白的毛變白了,也回到主人的家中。
不管什么時候,不能因一時膽小怕事的行為而遲疑,該出手就出手,救人一命勝在七級浮屠。做了好事總會得到好報,只是時間的問題。
挑了好幾個自己喜歡的故事,寫了感想。人的一生中,是在現(xiàn)實與理想中度過,既有歡樂,也有憂愁,可能也會在得與失之間徘徊不定。
羅生門讀后感 篇24
羅生門,本是一座廟。廟是看世間的一只眼,廟破落了,世道就破落了,世道破落了,人心就破落了。破落的羅生門里,佛像和供品被打碎,涂著朱漆、金箔的木頭被人堆在路旁當柴出售,狐貍來棲,盜賊入住,無主尸體也紛紛扔到這里任由鴉群啄食。
陰冷,潮濕,散發(fā)著腐尸味的羅生門,在芥川的筆下變成文字,變成故事,變成一只尖鋒利刃的手術刀,從皮到肉一點點剖開,直剖至人性深處。
亂世中,最先墮落的,恐怕就是人性。人性是什么?不過是善與惡的相互糾纏和相互較量。世間沒有純粹的善,也沒有純粹的惡,只有純粹的利己主義。尤其在一個地震、火災、臺風、饑荒災連禍接的年代,在一個只要餓倒在路旁,就會像野狗一樣被丟棄的年代,僅生計和吃飽,就能夠收買人性,使它成為惡的傀儡。
惡的誕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畢竟,還有善的反擊和壓制。起初,當走投無路的家丁坐在羅生門坍塌的石階上避雨時,在餓死還是當強盜的妄想中,就是因為不能認同"強盜"而委決不下。尤其是看到小老太殘忍地褻瀆死者時,善本能的驅動,使他產生了強烈的'正義感,那一刻,在餓死和強盜之間,他毫不含糊地選擇了餓死。
然而,正義是善變的,因為,走投無路更容易使人的內心充滿沮喪和憎恨。生,是世間所有的生物本能的欲望和共同衛(wèi)護的底線,當這條底線被碰觸,一切行為都能夠成為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生,雇主解雇了家丁,家丁剝走了小老太的衣服,小老太拔掉了死人的頭發(fā)。人欺人,欺不了活人的,便去褻瀆死人。為了生,一切罪惡都變得理直氣壯。小老太拔去女尸頭發(fā)時,是以懲惡的名義在作惡,因為那個女尸生前曾不斷地賣假魚干去欺騙士兵。家丁剝走小老太的衣服時,也是以懲惡的名義在作惡,因為小老太喪盡天良,竟然連死人也不放過。
家丁本是被趨善的,卻在小老太的陳詞下,最終不知不覺步入惡途。如果引導他走向惡途的是小老太,那么引導小老太作惡的又是誰?引導女人生前作惡的又是誰?
是心做娑婆,是心是娑婆。
讀《羅生門》就是在讀人性的本來面目。孔子說性本善,我贊同。奧古斯丁的原罪說,我也贊同。善與惡本就是一個陰陽共生體,只是善更容易被惡牽引,猶如墻頭草,性隨境轉。
"如果你是那個家丁,在羅生門的境遇下,你是選擇餓死還是當強盜?"每讀羅生門,我都會這樣問自己。但我始終沒有勇氣回答。
現(xiàn)世說,"當強盜還能生,不當就得死。"
佛陀說,"現(xiàn)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未來的你,是現(xiàn)在的你所造。"蓮花生大士進一步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過去世,看一看你現(xiàn)在的情況;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來世,看看你目前的行為。"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人這一生,要做的事情并沒有那么多。我只想做好那一念的修持,好讓我在羅生門的境遇下,能夠有勇氣選擇餓死。
【羅生門讀后感】相關文章:
《羅生門》讀書筆記03-13
《羅生門》讀后感04-28
羅生門讀后感04-27
羅生門讀后感02-27
《羅生門》讀后感09-22
讀羅生門有感06-06
《羅生門》讀書心得01-19
《羅生門》讀書心得12-22
《羅生門》讀后感 12篇02-16
羅生門讀后感15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