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的幾點傷寒心得
又混了幾年的中醫(yī),這幾年學用傷寒,覺的療效還可以,所以獻丑幾點心得(m.stanzs.com/fanwenwang/xdth),以拋磚引玉。序言點出當時的各種環(huán)境,民眾的身體營養(yǎng)、氣候的惡劣狀況。還有的是戰(zhàn)亂后的餓殍,生命如草芥的漠視。相對現(xiàn)代的狂喝濫飲的飽死,華衣美服的過熱或過露皆不可同論。但病不過陰陽,無論好壞美惡寒熱,治病不過是瀉有余補不足,并維護其"中氣"正常的運轉。此不變之理也,是活物皆適合。中氣者,胃氣也,土氣也,納食加吸收能力的總稱。無此則有余不足皆不能治也。故土者,萬病轉截之地也,生死存亡之地也,不可不察也,不可不牢牢時時記住也。(轉截即轉化病情輕重,截斷病程的意思) 本貼收到10朵鮮花太陽篇麻黃桂枝兩湯其實道理都是差不多,有汗無汗不是鑒別點,身體的強弱,胃氣的多寡才是鑒別點。身體強者,納食正常麻黃(須注意煎藥的方法)一汗可解,現(xiàn)在的退熱藥出汗可是比麻黃強多了,可替代。身體弱者強壯劑桂枝湯加養(yǎng)胃的粥,(當年的粥可是比這幾味藥還要貴的,現(xiàn)在改瘦肉粥也可,都吃肉慣了,沒這還挺難下咽)。目前沒有可替代的西藥。大青龍、麻杏石甘湯用一方就好,即麻杏石甘湯,診斷點是病人身體較強,胃氣善可。此方在現(xiàn)代可通用于初感。但如是久病,面白無華的和大部分女子,當詢問日常胃納情況,弱者不可服。改桂枝湯。(有部分胃氣弱的病人服石膏很容易腹瀉,須注意)退熱西藥并不意味著解表。很多退熱藥只是治標,不能單純用退熱與否來看治病預后,這應該是使用西藥的基本知識。阿司匹林能退熱,但若是病毒性、細菌感染所致的感冒恐怕不是治療主藥,而是對癥治療--退燒而已,配合消炎殺菌藥使用。而麻黃湯意在于散表寒,恢復毛孔的開,發(fā)汗是開毛孔散寒的過程,不是目的,退熱是也不是目的,而是表寒散出,毛孔開合正常,無表證之郁閉熱自退。感覺老兄好像是中西醫(yī)結合或西學中出身的,雖用經方而實際不太明白中西處方思維的差異。本貼收到1朵鮮花麻黃湯同樣是治療標證得藥物,同樣是緩解各種病原導致的身體不適。因為胃氣正常,身體能夠自行糾正后續(xù)的病程變化。并不是中醫(yī)的治療方法都得治本。本者:胃氣也,胃氣不衰,何需治之。本貼收到1朵鮮花既然如此,那何不百病皆一方--四君子湯?李東垣、黃元御、彭子益皆重中氣,但中氣并非一切,否則也就不需要別的方子了。很多醫(yī)家有自己的學術觀點和經驗,但不宜以此為一切,若如此簡單,世上再無不治之癥。你的那一套思維估計是彭子益本氣自病的觀點,我個人不認同,這也不符合實際,若如此,各種疾病只須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理中湯,其余只需等待患者自己恢復了。如果這樣去包治百病,則是庸醫(yī)一個。彭子益的學術觀點與他的治療經驗并不一致。如同朱丹溪鼓吹滋陰,而仔細看一下他的各種書籍,依然是辨證論治,該用什么方還用什么方。莫非朱丹溪只用滋陰方、劉完素只用清熱方、李東垣只懂得補中氣、張景岳只會開溫補藥?我也曾看誰的書就跟著誰的思路走,后來經歷多了,也就明白了,大多醫(yī)家皆有不同程度的偏頗。盡信書不如無書,不少醫(yī)家言過其實,這需要腦子清楚的讀者才能明白。若無正見和清晰的思路,客觀態(tài)度的思考,書讀得再多也是徒增困擾。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治病三月,方知天下無方可用。本貼收到10朵鮮花本人只寫自己的觀點,而且是來自臨床總結的心得(m.stanzs.com/fanwenwang/xdth)。本人沒有抄襲的習慣,也不會去抬舉那些的一些的所謂醫(yī)家。"邪見"我喜歡這個詞,這證明我擺脫了一些導致中醫(yī)衰敗的"正統(tǒng)"。形成了自己的醫(yī)學框架,亦是屬于自己的道。我一向認為,只有形成和自己性格,行事風格一致的醫(yī)學形態(tài)。才能真正的掌控中醫(yī)。其余的不過是拾人牙慧,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曾經和同事探討中醫(yī),其說:你的理論來自內經,內經卻找不到相關的原文。你的處方源于傷寒,卻找不到相關的用法說明。我大笑:"似是而非,非馬而是馬"。豈不妙哉,豈不快哉。謝謝樓上"正邪不兩立"的高人指點。只是請別當所謂的"衛(wèi)道者"。容不下不同觀點的醫(yī)學不是中醫(yī)。中醫(yī)的文化是包容性,兼容性。排斥異己是西醫(yī)的文化特點。你的心在排斥的時候,你的中醫(yī)也到頭了。本貼收到10朵鮮花小青龍湯和桂枝湯一樣是傷寒的圣神方。其實就是桂枝湯加出了高水平,但個人感覺桂枝湯止喘要比小青龍要好,而且沒有副作用?赡芪以谀戏桨桑牟∪梭w質多虛,強壯劑桂枝比瀉邪的麻黃好用。我常用桂枝加淮山熟地治療慢支類疾病效果比小青龍好。小青龍與上組方不同的是,其溫下氣分的藥物較多?赡苓m合北方。我在南方,病人陰血分常不足。故直接用桂枝加陰分的藥物。也許你說得有道理,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釋。歷來傷寒注家眾多,中西匯通流派也曾有過類似的解釋,很多"創(chuàng)新"至今未見有何價值。本論壇中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有,當然,從言論自由的角度而言,各位愛怎么說都行,經方拿現(xiàn)代藥理研究也可以有很多"方解",實用度如何,我就不說了。不少中醫(yī)不辨寒熱,以石膏、知母"抗炎",這也算是一種"方解"吧!說說未嘗不可,反正也沒人告訴患者合不合理。我們都只是小人物,言論不足以影響醫(yī)界,至于誰的中醫(yī)到頭了,我就不下定論了。多言無益,時間能驗證一切,對與錯留給后來人自己去評價決定。至此,我們的辯論也差不多了。我不尚虛言,不喜標奇立異,更不喜歡盲目附和,只以符合臨床實際為目的。是對是錯,惟有將來各位臨床工作者各自驗證。我也在南方,麻黃湯、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等等皆我治感冒常用,至今極少用桂枝湯治療過外感,倒是覺得麻黃湯加減的需求量更多一點。不是南北差異,應該是見解差異。學習了,好激烈,就應該這樣爭論,大家都會學到很多東西。哦,兩者都聽聽,自己再理解理解【我的幾點傷寒心得】相關文章:
讀傷寒論心得03-16
申論復習的幾點心得05-01
我的幾點體育教學反思(通用15篇)01-05
《傷寒論》的讀后感02-13
全民閱讀的幾點思考03-20
新課程的幾點反思08-09
關于電子課程設計幾點心得與體會08-17
《傷寒論》的讀后感2篇04-10
關于“補文書”的幾點思考03-08
對MIM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