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鐵端頭井的設計計算方法探討論文
摘 要:簡要介紹地鐵設計的基本方法,著重介紹端頭井的結構類型、端頭井計算的模型和計算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端頭井的分析計算方法.實例計算結果表明,對于端頭井結構,不適宜采用平面框架進行計算.在空間分析的前提下,在計算模型上適當做出一定程度的簡化,對構件的主要受力特征作了分析和總結,通過和平面結構的對比,提出了端頭井結構在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所得計算結果合理,對工程設計具有指導作用.
關鍵詞:地鐵; 端頭井; 設計
1地鐵設計的基本方法
目前地鐵設計中,基本計算方法如下.
a.極限平衡法.無法反映施工過程中墻體受力的連續(xù)性,只是一種淺基坑(支撐層數少)和支撐剛度很大情況的近似,支撐層數越多、地層越軟、墻體剛度越大,計算結果與實際出入越大,已較少采用.
b.平面有限元法.由于計算參數難以準確取值以及計算工作量大,目前在結構設計中很少直接用平面有限元法的計算結果作為設計依據.有時,結合某些重大工程技術問題的處理,把它作為一種輔助的計算手段.
c.土抗力法(也稱豎向彈性地基梁的基床系數法).土抗力法假定墻體兩側的土壓力隨開挖過程變化,在開挖側和迎土側的墻上均設有土體彈簧,并規(guī)定迎土側土壓力隨墻體向基坑一側的變形增大而減小,但不得小于主動土壓力.用土抗力對擋土結構進行內力分析時,按側向地基上的結構計算,用壓縮剛度等效的土體彈簧,模擬地層對墻體變形的約束.
土抗力法中,基本方法有總量法(總和法)和增量法(疊加法).總量法可直接求得當前施工階段完成后體系的實際內力及位移;在用增量法計算時,外荷載和所求得的體系內力及位移都是相對于前一個施工階段完成后的增量.一般說來,增量法是解決非線性受力繼承性問題的有效手段, 總量法只能用于線性受力繼承性問題的分析中.作為非線性問題的特例,增量法也可應用于線性受力問題的分析,但不如總量法簡便.當前在工程設計中,基坑支護受力問題大多可視為線性的,但有時也會遇到非線性問題.非線性問題,除了一般所指的構件材料和地層為彈性體外,還包括在受力的各個階段,結構構件的剛度(或結構型式)構件組成不發(fā)生改變的情況.
2 端頭井的計算
在地鐵結構中,端頭井(也稱作盾構工作井)作為地鐵區(qū)間隧道施工時供盾構拼裝、拆卸或掉頭的空間,是典型的空間結構(圖1).端頭井需要滿足盾構施工要求(如凈空要求、吊裝凈尺寸要求及掉頭空間要求等),大部分情況下必須在施工過程中,在樓板預留吊裝孔(如始發(fā)井),或者端頭井內框架柱和框架梁必須后澆(如掉頭井).
地鐵車站標準段一般為狹長型,以平面變形為主,因此標準段可以按平面框架進行受力分析計算[1].
由于端頭井結構長寬比接近1.0,支撐結構一般采用斜向布置,支撐長短不一,變形的大小也不盡相同,在換算成為平面結構時會有比較大的誤差.而且端頭井結構在開挖階段就有比較明顯的空間效應,特別是在轉角處,“L”型、“T”型和“Z”型墻幅同時呈現(xiàn)出彎曲和扭曲的情況.
當結構樓板有大開洞的情況時,樓板無法對側墻提供支撐,這就要求使用轉換結構來平衡側向力.一般設計采用的方法是在側墻處設置壁柱,并在樓板開洞處對應的側墻位置設置水平框架梁,水平框架梁和壁柱共同組成壁式框架與縱橫向的框架梁形成支撐結構,形成側向放置的樓蓋.
當端頭井內框架柱必須后澆時,對于頂板結構,因框架柱澆筑以前已經存在較大覆土荷載及地面車輛荷載,對頂板框架梁和板的設計提出了較高要求;對于底板結構,因水反力尚未形成,可以考慮將部分底板框架梁下翻,預留箍筋連接器,待框架柱后澆時同時施工底板框架梁上翻部分.
平面框架計算的方法無法完成端頭井的特殊受力計算要求,一般采用的計算工具均為有限元軟件,如SAP和ANSYS等.
2.1端頭井的結構類型
一般的地鐵結構均分為圍護結構和主體結構兩部分,按照圍護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密排樁圍護(如鉆孔灌注樁排、人工挖孔灌注樁排及SMW工法等)和板樁圍護(如連續(xù)墻等).在目前設計中,圍護結構基本上均作為主體結構的一部分參與整體受力.
a. 當圍護結構與內襯墻結合面粘結好,能承受剪力時,采用復合墻計算法,墻體計算厚度取內外墻厚度之和,如連續(xù)墻圍護.
b. 當內外墻之間設有防水層或兩者結合差, 不能傳遞剪力時,按重合結構計算,但要考慮圍護結構與內襯墻之間有、無地下水壓力工況,如密排樁圍護.
密排樁圍護受力較為簡單,只需要將外力按比例分配給圍護和內部結構即可.但是對連續(xù)墻圍護,由于在內外墻之間存在剪應力,使得結構受力狀態(tài)有較大改變,作者主要針對連續(xù)墻圍護的端頭井計算.
對于連續(xù)墻圍護結構,當采用柔性接頭時,柔性接頭處傳遞剪力的能力較差.因此,無論對于側墻結構還是壁柱或是水平框架梁,當背土面結構受拉時(正彎矩),接頭為受壓狀態(tài),此時的構件截面為全截面,即考慮連續(xù)墻厚度在內的截面;當迎土面結構受拉時(負彎矩),接頭為受拉狀態(tài),此時的構件截面應該將連續(xù)墻厚度扣除.
2.2 端頭井計算存在的問題
對于空間結構,應該采用較為真實的整體模型進行分析.所采用的計算模式,應和結構實際的受力條件相吻合,并能反映結構與周圍地層的相互作用.結構計算遵循“先變位、后支撐”的原則進行,計算下階段內力和變形時,計入上階段的先期位移值及支撐變形.當結構體系和荷載均發(fā)生變化時,按分步計算進行疊加和按最終階段的荷載總量進行計算,其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為正確反映各階段的受力情況,可采用增量法進行計算,即荷載以增量的形式,加到不斷變化的結構體系上,每階段只計算本階段結構在荷載增量作用下的內力及位移,其實際的內力狀態(tài)為與以前各階段的內力與位移的疊加值.
為方便計算,上海地鐵1號線推薦采用的計算方法是:開挖階段采用平面模型計算(或空間計算軟件),回筑階段(拆支撐)和使用階段一般只用兩個工況,疊加兩階段的結果得到最后結果.由于兩階段的計算結果(單元不同,節(jié)點不同)無法完全對應,只能采用插值計算的方法近似計算,而且端頭井空間效應比較明顯,墻體位移兩頭小,中間大.因此,對于開挖階段應分不同部位計算,并在計算兩端墻體時,應該考慮側墻對位移的有利作用(增加支撐彈簧剛度),并在回筑階段采用對應位置的計算值疊加.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不同順序的施工過程(如吊裝孔和端頭井框架柱后澆),受力狀態(tài)是完全不同的,計算中是無法完全得到體現(xiàn)的.
根據對端頭井進行空間分析表明:最大彎矩在量級上與平面計算結果相近,但彎矩的分布形式與平面結果相差甚大[2].根據以往計算的經驗, 底板以下部分的連續(xù)墻對整體結構受力影響不大,整體計算中可不予考慮.因此,對于端頭井結構,只要能解決主要的受力問題,在計算模型上適當做出一定程度的簡化還是可行的.
2.3 端頭井計算方法
根據施工方法的特殊要求,在端頭井計算中有如下問題需要解決.
a. 由于吊裝孔大開洞的存在,側向力由頂、中水平框架梁,壁柱組成的壁式框架與水平縱橫向框架梁共同形成支撐結構來承受.計算中可以假設側向力為一次加載,不考慮施工過程的影響.
b. 后澆端頭井框架柱時,由于缺少框架柱的支撐,對頂板的影響較大.計算中可以按照施工階段(無柱)和使用階段(有柱)兩種情況分別計算,按照不同的計算結果包絡配筋.
c. 計算端頭井內外墻間的剪應力,當剪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抗剪強度時,應調整計算模型,按照重合結構計算.
以上問題均可采用整體建模的方式解決.但為減少設計工作量,加快設計速度,在計算時均可以簡化為平面模型,即平面結構承受平面外作用力.
由于平面結構的邊界轉動剛度不易確定,在計算過程中,可分別按照邊界簡支和固定兩種情況計算.對正彎矩、負彎矩分別取控制值,在裂縫配筋過程中,當鋼筋布置有困難時,考慮到計算值偏大,鋼筋可按照模數排放,裂縫配筋適當放寬.
3 端頭井計算實例
某地下兩層車站,端頭井外包尺寸為24.2m(長)×15.6m(寬);端頭井埋深最深為18.063m;頂板平均覆土2.376m.圍護結構為連續(xù)墻,端頭井設置內襯,標準段為單層墻,采用C30混凝土.端頭井處地面超載為20kPa,土壓力按朗肯土壓力理論計算.
采用ANSYS軟件計算[3,4],考慮標準段結構與端頭井結構之間的影響,模型包含兩跨標準段結構(表1,2).
具體實現(xiàn)步驟是:定義單元類型;定義材料參數;定義實常數;定義截面尺寸;建立幾何模型;定義單元并離散成為有限元模型;施加荷載和邊界條件;求解并分析結果.
BEAM189為帶中間節(jié)點的3節(jié)點梁單元,可用于模擬梁的各種受力狀態(tài):彎、剪、扭和軸力.SHELL93為帶中間節(jié)點的8節(jié)點殼單元,可以用于模擬板的彎曲和翹曲.SHELL99為多層8節(jié)點殼單元,可以用于模擬連續(xù)墻和內襯墻的雙層結構.由于連續(xù)墻采用柔性接頭時,在水平方向沒有可靠連接,無法承受拉力,也就無法承受彎矩作用.使用SHELL99單元時,可以通過分別定義不同層的材料參數解決正交異性的問題.LINK10為單向受力(受拉或者受壓)桿單元,可以用于模擬土體對結構的支承作用.
4 計算結果與分析
a.端頭井結構空間效應明顯.梁、柱均為復雜受力狀態(tài)(圖2,3),壁柱承受很大的彎矩,水平框架梁承受較大的軸力,而且大多數構件還承受不小的扭矩和剪力.這就要求在設計中,必須全面地分析計算結果.另外,在后澆吊裝孔處的框架梁時,側墻及水平框架梁的變形大部分已經完成,此時的框架梁對壁式框架的支撐作用有限,在計算中不應完全考慮,可以在水平框架梁相應位置適量增加構造負彎矩鋼筋.
b. 圖4中,最大應力為2142kPa,出現(xiàn)在水平縱向框架梁(壁式框架的水平支座)處,其它位置剪應力均小于C30混凝土的剪切標準值2010kPa.考慮到水平縱向框架梁的鋼筋與連續(xù)墻采取了可靠連接,而且只是局部區(qū)域,可以認為剪應力沒有超過材料的抗剪強度,連續(xù)墻與內襯的結合面能夠傳遞剪力,滿足設計的假設.此外,根據上海地區(qū)現(xiàn)場測量的應力值,在標準段,連續(xù)墻與內襯之間的剪應力更小,一般為700~1000kPa.
c. 對于掉頭井,在施工階段,頂板上已經回填土,并且地面交通已經恢復,而此時框架柱尚未澆筑.因此,此時的頂板結構只有四邊支承,頂板的框架梁跨度很大,其剛度只是整個端頭井頂板剛度的4~6倍.圖5中,梁跨中位移較大,形成了板沿X方向的彎矩較大,與圖6所示的使用階段情況有較大區(qū)別,此時的內力值在整個計算過程中為控制內力.
d. 由于施工階段沒有考慮水反力的作用,而在使用階段的水反力要大于整個結構的豎向力(不計連續(xù)墻的摩擦力),因此在兩個階段的轉換過程中,后澆的框架柱對頂板還是有較大支撐作用的,實際結果應是兩個階段計算結果的中間值.如果采用結構力學方法計算,為滿足梁的裂縫計算要求,頂板梁的截面高度要做到2.5~2.7m,而板的彎矩和配筋則很小,顯然是不經濟的.在頂板覆土只有2.5m的情況下,也不滿足結構最少覆土的要求.
e. 由于結構板較厚,剛度較大,它對梁的影響不可忽略,特別是縱向框架的邊跨,在圖5和圖6中可以看到,邊跨在與端頭井相交處有很大的彎矩.因此,當計算縱向框架的時候,不能將邊跨完全取為簡支,而應考慮部分板的嵌固作用.
f. 在圖5和圖6中可以看到,地鐵車站樓板有類似無梁樓蓋的受力特征,有明顯的柱上板帶和跨中板帶,設計時應該考慮樓板的彎矩調幅.
5 結 語
對端頭井的計算分析結果表明,端頭井的空間效應明顯,梁、柱的受力狀態(tài)復雜.嚴格意義上說,端頭井結構的計算應該完全按照施工順序進行計算.施工過程當中存在構件后澆、構件尺寸的突變(回筑階段出現(xiàn)內襯)和土體的脫離(水反力控制工況)的情況,整個計算過程應該是非線性的.但由于有限元軟件的使用較為復雜,而且不便于后處理(需要設置子步及生死單元),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基本不采用.
當對端頭井結構進行了比較細致的計算分析之后,在設計階段可據此進行簡化計算,從而進行設計優(yōu)化.因此,地鐵端頭井的設計中進行有限元分析計算是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丁文勝.長條形基坑支護結構內力及變形分析[J]. 華東船舶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5(4):39-43.
[2] 周順華,王炳龍,潘若東,等.盾構工作井圍護結構在施工全過程的內力測試分析[J].巖土工程學報,2002,24(3):301-303.
[3] ANSYS公司.ANSYS分析指南[R].北京:ANSYS公司北京辦事處,1999.
[4] 王國強.實用工程數值模擬技術及其在ANSYS上的實踐[M].西安: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0.
【地鐵端頭井的設計計算方法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盾構區(qū)間端頭加固的設計探討05-02
定向井井身軌跡的計算方法04-28
南京地鐵進洞端頭人工水平凍結加固技術04-27
中職設計素描教學探討的論文04-27
弱電系統(tǒng)設計探討論文04-30
關于死亡賠償計算方法的探討04-28
工業(yè)設計之探討論文04-30
水文資料插值計算方法探討05-02
水利工程優(yōu)化設計探討論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