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與實踐方向的論文
【摘要】探尋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于將人的本質(zhì)交還給人和人類社會,沒有人文精神的人和社會都是虛無的和沒有意義的。把握人文精神并將其融入人與社會成長發(fā)展是人類文明近現(xiàn)代史的基本認識與重要成果,對于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而言,在任何一個層面上的努力都將遭遇人文精神缺失的困擾,因而必須從歷史深處尋找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并勘定現(xiàn)實實踐方向,為理想社會建設注入它所需要的靈魂。
【關鍵詞】人文精神 內(nèi)涵 實踐 現(xiàn)代化
一、尊重人的價值
人文精神的起點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確認人是宇宙間的最高價值。這一方面是相對于物而言的,人永遠比物寶貴;另一方面是相對于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義壓制人。
從這一點出發(fā),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塵世幸福,認為人生的價值應在現(xiàn)世實現(xiàn),人有權追求塵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國或不可見的未來。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樂,反對禁欲主義。
但是,和人的生物性欲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認為后者是人的尊嚴之所在。也就是說,對于人來說,尊嚴高于幸福。關于這一點,康德的解說最有代表性。他認為,人一方面屬于現(xiàn)象界,具有感性,受制于自然法則,追求快樂(幸福),另一方面屬于本體界,具有理性,能夠為自己建立道德法則,“人的尊嚴就在于這個能夠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資格”,它證明人是自由的。正是在人的尊嚴之意義上,他進一步提出:人是目的,永遠不可把人用作手段。
所謂人是目的,就是要把人當作精神性存在加以尊重。這分對己和對人兩個方面。一方面,每個人要把自己當作精神性存在、當作獨立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況下不能喪失做人的尊嚴和人格。另一方面,每個人也要把他人當作精神性存在、當作有獨立人格的個人加以尊重,在任何情況下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貶損他人作為人的尊嚴。
尊重人的價值不能流于空泛,必須落實到尊重每一個個人。作為一種倫理思想,個人主義強調(diào):每個人的生命(和靈魂)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必須予以尊重。每個人都有責任也有權利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個性和人生價值。同樣,每個人對他人也應該如此看待。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個人主義認為,個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一種合理的社會秩序應該有助于一切個人的自由發(fā)展。
二、對真理的探尋
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然而,“神圣的好奇心”有許多敵人,主要敵人有二:一是習慣,所謂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二是功利心,凡事都問有沒有用,沒有用就不再感興趣。如果說好奇心是神圣的,那么,功利心恰恰是最世俗的,它是好奇心的死敵,在它的支配下,科學探索的原動力必定枯竭,眼光必定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nèi)。當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則支配,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極其普遍,以馬上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為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標。愛因斯坦早已發(fā)出驚嘆:現(xiàn)代教育沒有把好奇心完全扼殺掉,這簡直是一個是奇跡,F(xiàn)在的所謂素質(zhì)教育往往也只是著眼于增加課外知識,擴大灌輸范圍,仍以有用和功利為目標,而不是鼓勵和保護好奇心。
第二,認真。認真歸根到底是在知識的根據(jù)問題上認真,一種認識是否真理,一定要追問其根據(jù)。所謂根據(jù),一是判斷是否符合經(jīng)驗事實,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邏輯,人的理性能力就體現(xiàn)在運用邏輯對經(jīng)驗材料進行整理。但是,人的理性能力本身是否可靠呢?如果它不可靠,它所確認的根據(jù)就成了問題。知識論成為哲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近代以來更成了主題。其中貫穿著一種努力,便是想把人類知識建立在完全可靠基礎上,否則就放心不下。相比之下,中國哲學一向不重視知識論,知識論是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蘇格拉底所主張的“知識即德行”是西方哲學家的普遍信念,中國哲學家正相反,信奉的是“德行即知識”。由于把知識本身看作目的性價值,因此,西方多具有純粹的思想興趣、學術興趣、科學研究興趣的人,在從事研究時只以真知為目的而不問效用。正是在這樣的精神氛圍中,最容易產(chǎn)生大思想家、大學者、大科學家。中國則缺少這樣的氛圍,所以不容易出大師。
第三,渴望。好奇心和認真面對整個世界,就會追問整個世界存在的根據(jù),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學的沉思或宗教的體悟。愛因斯坦把這種渴望稱作宇宙宗教感情,并認為它是科學研究的最高動機。到了這一步,頭腦與靈魂便相通了,科學與哲學、藝術、宗教便相通了。事實上,大科學家都不滿足于純粹經(jīng)驗研究,他們都是懷著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愿度過實驗室里的日日夜夜的。
以上所述可統(tǒng)稱為廣義的科學精神,其實質(zhì)是對非功利性的純粹智力生活的熱愛。這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對現(xiàn)實人生的超越
第一,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這是心靈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責任心,因為其他的責任可以分擔或轉讓,惟有這不能,必須完全靠自己承擔。然而,具備這種責任心極不容易,因為人們往往受習俗和時尚支配。約翰?穆勒指出:在僅關自己的事情上,人們從不問什么合于我的性格和氣質(zhì),或者什么能讓我身上最好和最崇高的東西得到發(fā)揮的機會。所問的是什么合于我的地位,別人通常是怎么做的。他們還不是在合乎習俗與合乎自己意向兩種情形相比之下,舍后者而取前者。他們根本是除了趨向合乎習俗的事情外便別無任何意向。由于他們不許依循其本性,結果就沒有本性可以依循了。
第二,對人生意義的不盡追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必然會引向對人生意義、根據(jù)、價值的追問,要自己來為自己尋求一種人生信仰,自己來確定在世間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式。從總體上看,中國人比較缺乏靈魂的認真,缺乏超越性的追求,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缺少形而上學哲學和本土宗教便是明證。中國的人生哲學注重的是道德,是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而往往回避對人生進行追根究底的探究。在一定意義上,孔子和蘇格拉底分別是中西哲學傳統(tǒng)的始祖,他們兩人都重視人生哲學。但是,他們的嫡傳弟子便顯出了顯著差別,孟子走向了更典型的道德論,柏拉圖卻走向了本體論。
第三,在精神上與某種宇宙精神本質(zhì)建立聯(lián)系的渴望。認真追問生命的意義,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死亡與不朽、世俗與神圣之類根本性問題,會要求以某種方式超越有限的肉體生命而達于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與之建立某種聯(lián)系。這就是信仰的本來含義。
【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與實踐方向的論文】相關文章:
人文精神教育的內(nèi)涵論文05-03
試析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04-30
人文精神內(nèi)涵闡釋04-28
合并高校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與構建04-27
中華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與現(xiàn)實價值論文摘要04-28
人文精神與當代教育的論文05-02
論廉政文化的理論內(nèi)涵、歷史傳統(tǒng)及實踐方向05-02
論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基本內(nèi)涵04-27
審計方向論文03-10
食品學科生物工程方向實踐教學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