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
媽媽們說,從上幼兒園起,到學校,以至走上社會,孩子們哪里不面臨著競爭?我們只有從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灌輸給他/她競爭的意識,他才能在社會交往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受人欺負,步步領先。
其實,正因為這個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才不用教導給孩子如何“競爭”。即使在動物世界中,同種動物間也存在著競爭的關系,動物天生也會懂得如何參與從覓食到求偶的各種競爭,同時自如地選擇在某種情境下與同類甚至異類競爭或者合作。人生來也存在著競爭意識,可以在良性競爭的游戲規(guī)則中,積極參與,自由選擇,這才是積極的、有質量的人生。人為地向孩子強調競爭意識,反而會起到破壞作用。
看到過這樣的一個例子:親子園里,一個小朋友看上了另一個小朋友玩了一會兒、剛剛放在手邊的一件玩具,上來就拿,哪知另一個小朋友沒有放棄,而是動手打了他一下,他沒有還手,愣了一下后立即放棄了這個玩具,自己去尋找了另外一件。
其實事已此,應該算在自然狀態(tài)上比較圓滿地結束了,家長也無需在這個時候介入事件借機教育孩子如何遵守規(guī)范。但可以理解的是,被打了一下的那個小朋友的家長,看到孩子沒有打回去而是掉頭就走,心里不太舒服,雖然孩子沒有在意,而是換了一件玩具高興地玩起來。
家長很委屈,覺得既然那個小朋友已經(jīng)把玩具放下了,我的孩子過來為什么不能玩?更難過和擔憂的,是自己的孩子這么小就連搶個玩具都不敢,以后如何面對社會的競爭?交流中其他的各位媽媽也紛紛發(fā)言,其中占主流的聲音是:走上前去,教孩子打回去。我們不欺負人,也不能讓別人欺負了!要灌輸給孩子競爭意識,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和欺負不欺負沒有多大的關系。那個孩子雖然玩了半天這個玩具剛剛放在手邊,但不一定意味著他要放棄這個玩具了,也許只是哪里癢癢了要用小手摳摳,這個時候另一個小朋友上前拿玩具,他當然要“捍衛(wèi)”了。話又說回來,孩子們很好地自己解決了一次矛盾,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學到了交往的規(guī)則。如果家長硬要走上前去協(xié)助,也只是教給他們一些交往的技巧,如盡量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等。但家長如果教給第二個孩子走上前打回去,那是教給孩子競爭嗎?這只能教給孩子一種概念,暴力強勢。如果雙方家長出于同一個“不受欺負,參與競爭”的觀念,一個教孩子上前打回去,另一個教孩子再還手,兩個孩子最后為了一個玩具,一定要打出個結果,勝利的,是更暴力的那一個。這是家長想要的競爭教育嗎?
在家長們談論“不受欺負,要培養(yǎng)競爭意識”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暴露出了家長自己的競爭意識問題。如果跳出我們個人的生活圈子,從宏觀的角度看問題,那些競爭力強的社會人士,倒不大談論競爭意識話題,積極談論競爭的,往往是在競爭中備受壓力的人們,很多家長因為自己在社會競爭中感到了巨大的壓力,甚至感覺到自己處于劣勢,才不自覺地把這種壓力轉移給了孩子,對這種普遍存在的競爭異常敏感,刻意培養(yǎng)孩子“好強”、“爭第一”、“做人上人”的觀念。其實,我們身邊的那些成功的例子,其成功的原因不是因為當事人空有強烈的競爭意識,而是因為他們有強大的競爭能力,是他們自身的高素質,決定了他們在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所以家長與其強調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不如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能力。
而在競爭這個問題上,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是:過多地強調孩子的競爭意識,不會增強、反而會降低孩子的競爭能力,甚至會讓孩子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顯而易見,過多地渲染競爭的恐懼,不利于孩子正確地認知社會,不利于孩子建立與他人的友善、對社會的友善與信任,這種恐懼感會妨礙孩子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參與良性競爭。
還是舉上面的這個例子,無論兩個孩子哪一個打勝了得到了玩具,孩子們都會清楚地認識到要不遺余力地打壓對方,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我打敗對方就能勝利,而不是我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取得成功。這種將競爭的勝利過多建立在關注對方失敗的基礎上的做法,恰恰是惡性競爭的一個基本要素,其實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對方的失敗,而是自己能力的突破。良性競爭的雙方,通過對自己能力的不斷提高和競爭,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而惡性競爭,恰恰是競爭雙方的自我毀滅。
對于每位家長來講,我們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主動參與競爭,能夠在競爭中取勝的時候,一定要冷靜想清楚,我們到底想讓孩子參與有建設性的競爭,還是毀滅性的競爭?想清楚,到底是孩子沒有競爭意識,還是我們自己有競爭恐懼。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03-12
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03-06
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04-27
如何培養(yǎng)一個心理陽光的孩子03-03
如何認識自我意識如何認識自我03-15
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交流材料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