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芳華》原著讀后感
《芳華》,小說寫的行云流水,酣暢淋漓,渾然天成,比電影深刻許多,我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場景轉(zhuǎn)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芳華》原著讀后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芳華》原著讀后感(1)
初識嚴歌苓之于《芳華》。馮導(dǎo)的才華與情懷賦予《芳華》鮮活的生命力,引起一代人的年華記憶與感傷。
不言而喻,人們總會驚嘆于馮導(dǎo)背后的女人、《芳華》背后的女作家——嚴歌苓。
簡單直接的描述這本書,故事發(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的上海,一名中國女子,在兩個猶太男子之間的情愛糾結(jié)。
故事的原型起源于1993年,嚴歌苓和先生去柏林旅游,發(fā)現(xiàn)柏林墻一個展覽館里“陳列”著很多故事。“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小伙子跟一個女孩子在東柏林訂了婚,小伙子先到了西柏林,他深愛著他的未婚妻。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他在歐洲見到一個女孩子,非常像他的未婚妻,他就勾引了她,把她帶到東柏林,偷了她的護照,讓他的未婚妻假冒那個歐洲女孩,用歐洲女孩的護照過了關(guān)!
在文中的關(guān)系則是,主人公玫愛上剛逃到上海的猶太男子彼得,在“終極解決方案”就要實施之際,玫為了讓彼得去美國,臨時抓了個與彼得十分相像的杰克布做救星,最終玫用彼得的錢救了杰克布,用杰克布的護照讓彼得去了美國。
對這本書的簡要評價和感悟如下:
1、特殊背景的深刻描述
盡管故事的主線以愛情為主,可作者將其與二戰(zhàn)時期、混亂不堪的上海相結(jié)合,描述的是寄居者之間的愛情。文中除了對男女愛情發(fā)展狀態(tài)及心境的描述細致入微之外,也將讀者帶入到二戰(zhàn)時期特殊的背景下,更加深讀者對于人物心理和人性的理解。
小說中有這樣的描述:“首先告訴你的這個上海,就是一船一船的猶太難民卸貨一樣傾瀉在碼頭上……一船接一船的猶太佬靠上了上海的岸……有時候,在上?堪兜倪h洋輪嘩啦一下打開底艙,里面裝成緊緊實實:一個巨大的人餅。那就是從集中營直接上的‘貨’……告訴你的這個上海,有百分之八是白種人。這個上海的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勉強把有英國國籍的塞法迪猶太闊佬看做人,猶太闊佬又把俄國流亡的猶太人勉強當人看,而所有這些人再把有錢的中國人勉強當人看,把沒錢的中國人完全不當人。再來看看中國人。中國人在這里指上海人。上海人把江北佬、安徽佬,所有外地佬勉強當人看,而把巡捕房的錫克人當‘紅頭阿三’,把歐洲來的猶太難民當‘猶太癟三’。假如中國有個說法是‘三教九流’,那么上海是‘九教二十七流’!
這樣的描述為主人公的出場和之后的選擇做了充足的鋪墊。也不難理解,在這樣的困境下,女主人公玫所愛之人—彼得,為逃離這個終將不屬于他的'城市的不擇手段和靈活應(yīng)付,與另外一個深愛玫的猶太人—杰克布的樂觀正直、自我發(fā)現(xiàn)并自我成全、對玫義無反顧的愛形成鮮明對比。
2、愛情之外的親情
除了對于三位主角的情愛關(guān)系進行描述之外,文中對于枚與父親及繼母的親情也讓人心有觸動。
玫十二歲時母親逝世,父親后來找了一個上海本地女人凱瑟琳,凱瑟琳只比玫大六歲,玫打心眼里瞧不上小家子氣愛慕虛榮的繼母。此后,便有了玫為避開繼母而離家出走。遇到彼得。玫性格里的任性驕縱是父親對他的寵愛。
正如文中所說:“我們父女都有別人不認識的一個方面,這個方面只有父女面對時才活過來。一旦我和父親以我們血緣中特有的面目出現(xiàn),一切都盡在不言中。沒有比那種理解、原諒、接受更徹底了。冒犯還沒出現(xiàn),就已經(jīng)被原諒了,不管我一生還有多少歧路要走,我爸爸這個時候看著我,全部提前接受!本褪沁@樣無言偉大,讓人動容的親情。
盡管玫不喜歡繼母,但后來在父親離開上海,她與繼母相依為命的日子里,繼母表現(xiàn)出一種長輩般對玫的關(guān)心。甚至在勸說玫認識到杰克布才是真的愛她的時候,不惜出賣自己的秘密。只為了玫好,讓她認真考慮清楚,杰克布是出去做強盜都會讓她無憂憂慮過好日子的人,才是真的愛她。在越來越艱難的貧窮日子里,繼母也大方的將自己的積蓄拿出來維持一家的開支。
3、親情之上的愛國與正義
作者除了對男女愛情和家庭親情描述之外,還有在特殊背景下,抗戰(zhàn)愛國人士的犧牲和努力。文中以一位年輕的闊少年溫世海為典型代表。世海小小年紀,脫離優(yōu)越的家庭而選擇做一個隨時有生命危險、前途未定的游擊分子,不惜一切代價,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可見這個男孩的勇氣可嘉、愛國之心。
后來,也有深愛玫的杰克布加入到這場正義與非正義的抗爭中去。
4、愛情下的人性窺探
作者除了對男女愛情和家庭親情描述之外,還有在特殊背景下,抗戰(zhàn)愛國人士的犧牲和努力。文中以一位年輕的闊少年溫世海為典型代表。世海小小年紀,脫離優(yōu)越的家庭而選擇做一個隨時有生命危險、前途未定的游擊分子,不惜代價奉獻自己的力量,可見這個男孩的勇氣可嘉、愛國情懷。
作者對于玫與彼得、杰克布的愛情糾葛與其中的人性變化環(huán)環(huán)相扣,描寫的直接鮮明、接地氣。玫在經(jīng)歷與彼得的一見鐘情之后,慢慢認清彼得的精明能干與唯利是圖之后,將自己與彼得狂歡之后的平靜描寫為一種“自我厭惡”。
彼得把錢往他手里一塞,毫不愧疚地開始他一天十四小時的辛勤工作,而玫則開始漫長的一整天的自我厭惡。作者描寫道:“他每天活得井井有條,每個行為完成一項任務(wù),每個任務(wù)離預(yù)答的目的地更進一步,可我玩完了什么都完了。”
與此相反,是杰克布對玫的疼愛有加,是不管自己遭遇怎樣的不幸和困難,都保持的樂觀,在與玫約會時,總是花光自己的錢給玫點一桌子她愛吃的東西,是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照顧玫的男子漢。
最終,玫在一次次的掙扎糾結(jié)中,選擇了杰克布,也愛上了杰克布。
故事講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歡迎有同感的你,留下你的感悟。
日漸升溫,春暖花開的日子里,愿你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情,珍惜那些值得的。
《芳華》原著讀后感(2)
讀完小說《芳華》,一直耿耿于懷的是,好人終究沒能得到好報,劉峰最終因為癌癥去世,這樣悲劇的結(jié)尾令人唏噓不已。
好人劉峰以愛之名的表白加擁抱卻因林丁丁的一句“救命”而意外演變成了“觸摸事件”,這簡單的兩個字以摧古拉朽之勢催毀了劉峰的一生。而曾經(jīng)受惠于劉峰的文工團眾人們,因這一事件否定了劉峰之前的千好萬好,對劉峰更是無情的背叛和唾罵。
極度自卑、缺愛的何小曼以為逃離了那個視她為“拖油瓶”的“家”,等待她的將是溫暖有愛的新生,卻不曾想命運給予她的卻是歧視和嘲笑。
當她對命運不抱任何幻想時,竟陰差陽錯的成了女英雄。她那顆遭受壓迫太久的脆弱心靈,因著這突如其來的榮譽,一時無法接受。強烈的差異并沒有給她緩和的時間,最終精神分裂。
1、該不該善良
善良,似乎是今年提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兒;而該不該善良,也是今年最具爭議的話題之一。從“老人摔倒該不該扶”到“江歌遇害案”,再到“杭州保姆縱火案”,再回到劉峰身上,圍繞著的都是都關(guān)于善良的話題。
人人都喜歡善良的劉峰,可是對待他卻從來不走心。書中寫到:以至于不管我們曾經(jīng)如何在同一個列隊里出操,在同一個練功房踢腿下腰,在同一棟紅樓里學(xué)文件、搬是非,都休想記住他長什么樣。
我們從懂事起就學(xué)習(xí)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我們打娘胎里起就攜帶的一種內(nèi)在品質(zhì),只是后來,在眼花繚亂的繽紛世界和經(jīng)年累月的學(xué)習(xí)工作中,這份最初的本能被我們或刻意遺忘、或掩藏、或丟失、或被邪惡蒙蔽……
或許善良的人有時得不到公平對待,還或許偶爾的善舉會被人嘲笑,諷刺。但是我以為善良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美德,一種本能,更是從良知上開出的溫暖之花。它是屬于我們自己內(nèi)在的一種品質(zhì),而不是由別人的態(tài)度和對待所左右。
嚴歌苓在書中寫到:“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是啊,人們往往內(nèi)心所向往的,便是自身所欠缺的。
就好像何小曼,自從父親死后,她便成了“拖油瓶”,她內(nèi)心極度渴望被善待,被關(guān)懷,被奉為掌上明珠?墒敲\總喜歡和她各種開玩笑,讓她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苦和難,所以她才會那么懂得劉峰的善良,也才會那么堅定的愛著劉峰;钪屛覀冎厥吧屏,繼續(xù)善良吧,因為善良不是作秀給別人看的,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善良,無關(guān)別人,只為自己!
2、人性的丑惡
何小曼初來文工團,其他人總是疑惑她為何一直戴著軍帽,在好奇心驅(qū)使的情況下,她們設(shè)計何小曼,以滿足自己的私欲。
在私底下,她們也總是嘲笑她,笑她出汗多,笑她油膩,笑她臭。甚至在排練舞蹈時,朱克嫌棄她餿,不肯觸碰她一下,讓她當眾下不來臺。這樣的事情我們可以看作是捉弄,是戲耍,無傷大雅。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對于不尋常的事或物總存有一份好奇和探索,平凡生活中也總是找個“對象”來消遣時光。
對于何小曼來說最多也只是讓她難堪而已,這只是人性中的一丁點小惡。而在劉峰身上的惡就不同了。劉峰是模范標兵,修得了手表,做得了沙發(fā),愿意吃破皮的餃子,就連豬跑了也找他。這樣一個忠厚老實,樂于助人的全能型人才,脾氣好性格也好,所以被評為活雷鋒。
就是這樂此不疲、日復(fù)一日的隨叫隨到,無形中讓人們把劉峰奉為神壇上無欲無求只一心奉獻的人。
這樣的劉峰并不是真實的劉峰,而是他們在心中幻想勾勒出來的。她們對劉峰傾注了過高的期望,以至于在“觸摸事件”發(fā)生后,所有人接受不了。于是這些曾經(jīng)受過劉峰恩惠的眾人,他們毫不猶豫地背叛了劉峰,甚至用極其惡劣的言語去攻擊他,否定他。
可是她們卻獨獨忘了,劉峰也是一個有著七情六欲的熱血男兒,也會愛,也會怨。嚴歌苓在書中這樣寫到:其實,做好人不是錯,錯就錯在周圍人的過度要求。劉峰的善良和眾人的背叛,將人性的惡與善演繹到極致,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人性的丑陋和涼薄。
也許眾人的集體背叛還有另一層意思:見不得身邊的人比自己好。
當你越爬越高時,離你越遠的人越羨慕你,離你越近的人則越嫉妒你。乞丐不會嫉妒比爾蓋茨比他有錢,卻會嫉妒收入比自己高的乞丐,這就是人性的弱點。所以才會有“觸摸事件”發(fā)生后,眾人們急不可耐地對昔日的好人落井下石,似乎只有這樣做,彼此的心里才能找到一丁點兒的平衡和慰籍。
3、寫作手法
第一次讀嚴歌苓的小說,著實震撼不已,且驚喜不斷。她寫何小曼與母親的擁抱,用細膩且豐富的文筆敘述小曼那一刻的感官、觸覺以及內(nèi)心波動。
比如這句:
那個擁抱持續(xù)很久,似乎母親比她更抱得垂死,似乎要把她融入腹內(nèi),重新孕育她一回,重新分娩她一回,讓她在這個家里有個新名分,去除她拖油瓶的識相謙卑,在這個上海新主人的家里長成一個真正的大小姐。
她也讓自己成了一個放大的胎兒,在母親體外被孕育著。嚴歌苓對人物內(nèi)心也刻畫的入木三分,對于文字的拿捏更是恰到好處:我們那時多年輕啊,誰的身體里沒有一條青春的蟲在拱動?誰不被那蟲拱得心底作癢?一旦我們身體里那條青春蟲子拱得緊了,男女間哪怕以眼神觸碰一下都是好的'。
劉峰千里迢迢帶來了我的大翻身,剎那間貧民成了土豪,讓所有人開我的倉分我的糧,我頭腦里響著狂歡的嗩吶,動作里全是秧歌。
讀完全小說,佩服之余多了敬仰,也終于懂得了那么多人喜歡她書的原因了。她很擅用文字,將人和事刨析地如此準確,到位。犀利的語言將人性的丑陋寫到極致:我們高不了,我們要靠一個一直高的人低下去來拔高,要靠相互借膽來體味我們的高。一旦發(fā)現(xiàn)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他有著令人憎恨也令人熱愛,令人發(fā)笑也令人悲憐的人性。并且人性的不可預(yù)期,不可靠,以及它的變幻無窮,不乏罪惡,正是人性魅力所在。小說和電影有稍許的出入,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可能基于現(xiàn)實考慮,呈現(xiàn)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清一色的文字,憑借一個接一個的字,讓讀者自己去品味書中所描述的世界。那一刻,感覺、觸覺、視覺全部合為一體,只為作者所構(gòu)造的世界增添一份力量和情感;而電影以影像,聲音,氣氛等組成,將人的注意力分為:視覺,聽覺,觸覺。而每種感覺則會帶給人不同的體驗。
也許80后的我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不懂那個年代的青春芳華,所以沒去看電影,只是讀了原著。覺到的更多的是劉峰和何小曼樸實善良的背后,人性的涼薄,而非青春美好。也許韶光易逝,剎那芳華。但人性中的善良卻是伴隨我們一輩子的,愿世間所有的善良都能得到最公平的對待。
《芳華》原著讀后感(3)
昨天讀完嚴歌苓的小說《芳華》,今早看了一遍馮小剛改編的電影《芳華》。慢慢梳理思緒,覺得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其實都在向人們訴說著一場人性歸位的故事。
故事是從1976年開始的。那年我三歲。對那個時代,我雖然沒有直接感性的認識,但通過文學(xué)、影視作品及長輩的言談,還是不算很陌生。讀小說的時候,一個概念經(jīng)常閃爍在我的腦海里——變形。我在小說的第66頁頁腳處,情不自禁地寫下“當代《變形記》”五個字。相較卡夫卡用現(xiàn)代主義手法寫成的《變形記》而言,嚴歌苓沒有用夸張、變形的手法記敘處在那個特殊時期的人們思想、性格的變形,而是直接用人物形象的方式記錄著。
劉峰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他盡已所能幫助所有的人,于是他被推舉為模范、標兵,參加各種表彰活動,出席各種報告講座。難得的是他的人性沒有多大變形,他既沒有因為這些榮譽而自我膨脹,為自己去撈好處,給自己的人生加分,也沒有因為這些外在標簽式的東西去刻意拔高自己,為難自己,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性過著自己的生活——他甚至為林丁丁而放棄上大學(xué)的機會。這是十分難得的,幾乎達到了莊子筆下宋榮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的境界。證明他的人性沒有扭曲的事件是他向林丁丁表白。這是一個正常人的正常情感,他的舉動也是正常人的正常行為,算不上光輝,但卻是人性高揚的表現(xiàn)。
人性扭曲的是旁人!坝|摸事件”中,林丁丁是無辜的。她接受不了劉峰的愛,不是她水性揚花,盡管她周旋在干事和大夫之間,那也是青春少女的正常情懷;也不是她看不起劉峰,盡管她希望找到一個門當戶對的 ;而是因為幻滅。劉峰在她心目中就是神,就是圣人,她怎么也接受不了一個閃耀著圣人般光潔的人竟然也有常人的情=欲。
自己心中供奉的某種東西坍塌,那種痛苦和震撼是巨大的。我在師范讀書時,偶然發(fā)現(xiàn)我的同班同學(xué)中有人勾結(jié)校外人員到宿舍偷東西,我的心中就有類似的感覺,那應(yīng)該算是我第一次正視人間的惡與丑。1997年,也就是二十年前。我生病了,一位學(xué)生來我房間問題,看我正在掛吊瓶,她當時驚訝得半天合不攏嘴,因為在她心目中,老師怎么可能會生病呢?我記敘這些,讀者可能會啞然失笑。是的,一個人就是這樣一點一點認識社會,認識人性的。在沒有全面客觀充分認識的時候,我和我的學(xué)生就是這樣單純,或者說純潔,當然說傻也對。當年的林丁丁也是這樣。
如果是林丁丁一人無法接受光環(huán)下的劉峰,那也是正常的,因為愛情這事不能勉強,人人都有愛的權(quán)利,人人也都有不愛的權(quán)利,無可厚非。造成劉峰命運轉(zhuǎn)折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們?nèi)诵耘で。人們(nèi)诵缘呐で且驗楫敃r社會是扭曲的。劉峰擁抱林丁丁,怎么看都是私人行為,怎么定性是林丁丁的事,林丁丁可以一笑了之,可以叫男朋友來揍劉峰一頓,甚至可以告劉峰性騷擾,但無論如何都不關(guān)旁人的事。影響劉峰命運的,不是林丁丁,而是旁人——上面政工部門上綱上線地調(diào)查,下面的戰(zhàn)友無窮無盡地揭發(fā)——這才是問題的癥結(jié)。
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詛咒那些得到過劉峰幫助而現(xiàn)在落井下石的人,包括劉峰花30塊錢給他打了一對沙發(fā)的`炊事班馬班長。那時,批判劉峰是大勢所驅(qū),有幻滅感的人絕對不是林丁丁一個,在那種風氣影響下,不做出點什么,似乎顯得自己另類。這種從眾心理,加重了對劉峰的傷害。反倒是何小曼在劉峰臨走時的送別,讓人看到了溫情,電影和小說都用旁白的形式告訴大家:“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劉峰從神壇上走下,但走過頭了。他愛的是1978年的林丁丁,在林丁丁的那一聲“救命啊”中,他對林丁丁產(chǎn)生了怨恨。他帶著一顆向死的心,希望成為一個被歌頌的英雄,讓身為獨唱歌手的林丁丁不得不傳唱他的英雄事跡。這是一種報復(fù)心理。但我們不能報怨他,要知道劉峰比我們高大高尚多了,如果我處在劉峰的環(huán)境中,也許徹底淪落了,或者上吊自殺,或者一下子崩潰;而劉峰沒有——他選擇了承受。
劉峰的人性回歸是在結(jié)尾,他能坦然面對生活,接受戰(zhàn)友的資助,包括何小曼對他的關(guān)懷。電影改編得更為出彩。當何小曼(電影里叫何小萍)問他過得好不好時,他說:“什么叫好?跟那些戰(zhàn)死的戰(zhàn)友相比,我能說不好嗎?”此時的劉峰,真是嘗盡世味百態(tài)后“絢爛之極的平淡”,是一個真正而大寫的平凡的人。
我們不要責怪那群青春激蕩的年輕人!他們對何小曼的欺負,對劉峰的調(diào)侃,都是少不更事,或者說年少輕狂。想想我們自己,從十幾歲激揚文字的歲月到如今大腹便便的中年,誰沒有做過隨波逐流的事?誰沒說過從眾的話?即使到了今天,我們有時也不得不說一些違心的話做一些違心的事,因為我們是人,得生存,得獲得大眾的認可;而我能做的,是盡量不做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如果不得不做不說那就盡量少做違心的事,少說違心的話。
故事中另一個人性歸位的主角是何小曼。何小曼因為童年的不幸,讓她養(yǎng)成了膽小、內(nèi)向、自卑的性格,她一心想逃離自己的家庭,以期獲得尊重,但她的性格造就了她的猥瑣,而這種猥瑣使她備受人們的歧視和排斥。在何小曼這個人物的塑造上,小說比電影深刻得多,也細膩得多。我們同情何小曼,但沒有必要過分苛責哪些捉弄、刁難、歧視、欺侮何小曼的戰(zhàn)友,他們主要是年少不懂事。無論是小說《芳花》還是電影《芳華》,都沒有壞人,沒有喪心病狂的人,有的是普通的人,平凡的人,他們說了傷害別人的話,做了傷害別人的事,都不是苦心孤詣地設(shè)計,而是大勢所趨,隨性而為,隨眾而為。好在有劉峰,劉峰讓何小曼的人生打上了亮色。
應(yīng)該受到譴責的是何小曼的生母。在小說里,何小曼的生父是自殺身亡的,自殺的原因是父親被打入右傾后母親的鄙視,他付不起為女兒買油條的幾毛錢——錢全被母親管死了。我記得我的母親在世時,經(jīng)常給我們念叨父親被下放回家時,母親是如何無限接納父親的。我的母親是文盲,是憑著自己的本能做了那些保護自己的丈夫和兒女的事,這種本能叫善良。
當然,何小曼的母親也是可以原諒的,因為那個時代比之更過分的事多了去了,所以何小曼的悲劇與其說是家庭悲劇造成的性格悲劇,不如說是社會悲劇。何小曼參軍,并沒有擺脫童年的魔咒,她受到環(huán)境的欺壓,是自己的性格造成的。何小曼在演出時裝病,只是希望獲得一種受寵的感覺,或者說是替劉峰報復(fù)當時的文工團。她上前線,意外成了英雄,人生一下子從最低谷走上了巔峰,這種強烈的反差讓她精神錯亂——此時,她的人性扭曲達到了極致。
何小曼是善良的,所以她才會不適應(yīng)。換個角度說,正因為她生病住進精神病院,我們才覺得她是可親可近的,她是跟我們一樣平凡而樸實的人。電影里,她在草坪上獨舞,讓我淚流滿面,此時的她真正找到了自己。電影的結(jié)尾,她終于向劉峰說出了“抱抱我”的要求時,我也是淚流滿面的。在劉峰受到處分前往伐木場的時刻,兩顆苦難的心走在一起,那是正常不過的。遺憾的是,那時的劉峰剛從圣人被打落在地,還沒有完全回歸人性,所以沒有給何小曼機會,也沒有給自己機會。
何小曼表白十年后,把劉峰從死神哪里拉了回來,兩人雖然沒有結(jié)婚,但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向人們昭顯了人性的光彩:他們過得很平淡,但很平和。
很多人評價《芳華》尺度過大,其實細細咀嚼,無論是嚴歌苓,還是馮小剛,都不是以揭露人性的陰暗為主要目的。人性是復(fù)雜的,加繆在《局外人》里強調(diào):“人性之復(fù)雜經(jīng)常會超出人的預(yù)期,如果不想承受惡果,就不要去做任何試探人性的事情,不要誘惑,也不要挑戰(zhàn)!
我在這里要說的是,我們也不要指責。如果我們身處哪樣的時代,哪樣的環(huán)境,我們能比他們好多少?
看了《芳華》后,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感嘆“好人沒有好報”。其實,“好人好報”是對社會、對人性沒有全面認識而發(fā)出的美好憧憬。在這個世界上,好人跟好報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guān)系,因為世事難料,偶然因素太多;但“多行不義必自斃”,“天作孽,猶可贖;自作孽,不可活”卻是真理。
《芳華》里沒有壞人,他們不是冷漠,不是自私,只是少不更事。
小說和電影各有所長,小說更深刻,更細致,更貼近生活真實,電影更溫情。建議大家還是讀讀小說。
【《芳華》原著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剎那芳華04-28
芳華的作文08-16
剎那的芳華作文07-25
關(guān)于芳華的作文08-28
剎那芳華作文05-15
芳華隨筆散文05-02
我的芳華作文05-02
芳華剎那作文07-21
剎那芳華作文08-10
我的芳華作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