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祠堂或老屋的優(yōu)美散文
幽深、莊重、威嚴,這是祠堂給我的感覺,在眾多的祠堂逐漸被現代建筑所取代之后,這種感覺仍然沒有消弭。
祠堂的原初功能是用于祭祀,也有剛開始是獨立的房舍,后來將同姓族人集中到一起,成為融祭祀與居住于一體之說。小城殘留祠堂越來越少了,僅有的幾個祠堂也孤獨零星地陷入高樓的包圍之中。
從上向下俯視,祠堂呈“回”字形結構,小青瓦覆蓋的屋頂從四個方向向正中間天井傾斜而下,意指“肥水不落外人田”。四方形的黑色輪廓仿佛沉向水底的黑色時鐘,又像是一砣鐵,在下墜中隱隱激起看不見的漩渦。這些祠堂里仍有人在居住,余的家就住在里面,不過幾年前他將原本屬于他的木制結構房子改造成了磚混結構,在里面完成了他的婚禮。祠堂兩側的外墻叫“馬頭墻”,典型的徽派建筑中,“馬頭墻”比其它幾面墻要高,有防火作用。大門是對開的木門,冗重而高大,由于年代久遠上面的油漆早已剝落。橫在門中間的是一條青石板門檻,比普通民宅要高,都已被磨得油光锃亮,有數不清的人曾從上面跨過,也有停留在那里,坐在上面休息片刻,他們的身影就那樣不知不覺被嵌在里面了。祠堂里面的地面一律用青石板鋪就而成,中間交錯著砌入一些豎排的小青磚,用以防滑。祠堂分為上堂軒和下堂軒,上堂軒比下堂軒稍高,上面供奉著祖先的牌位。下堂軒為家庭吃飯會客之用,兩堂軒相接連,中有天井。左右為住室,房舍除了基礎是約50公分左右的青石板,上面的部分全部都是木制結構。支撐房屋的幾根柱子都是堅實、粗壯的圓木,支撐它們的是一個個石鼓。光線和雨水從正中間是天井垂下來,四周修建有細小的溝渠,供雨水流淌。祠堂四周的外墻上是不開窗的,房屋窗子都是朝內而開,是很精美的木雕窗戶,上面雕有各式各樣的窗花,剛開始蒙的是窗紙,后來換成了玻璃,一道道窗簾在里面開合著,一個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也隨著窗簾一起開合著。
祠堂里住的大都是同姓的族人,如龍家祠堂、余家祠堂等,后來也有一些不同姓氏的住了進來。城里,也有人管祠堂叫做老屋,這有一種懷舊情緒在里面,不知延續(xù)了多少年。大戶人家裝潢非?季浚瑢⒌孛婧黄街,地面用青方磚鋪成,磚須鋪得整整齊齊,磚縫里用石灰勾出一道道筆直的白色線條,青磚質量非常好,據說幾百年不會腐爛。也有用石灰、細土、某種草灰捶制而成的“三合土”鋪成地面,據說有防潮隔熱的功效。有一年雨季,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我和余在祠堂的天井里坐著,雨突然筆直地從天井里瀉下,順著溝渠肆流淌,雨水落地濺出的水花灑在我們身上,我與余都沒有說話,安靜地看著白亮亮的雨水從天而降,再消失于小城的下水道里,兩個年輕的后生坐在百年的祠堂里就這么目視雨水而無動于衷。雨停后,我抬頭看看天井上方,陽光出來了,天空蔚藍,飄著幾朵白色浮云,時間已近黃昏,我就起身回家。這是一個平淡無奇的雨季,兩個平淡無奇的懵懂青年,記憶因為祠堂而存留了下來。
鄉(xiāng)下的祠堂與城里的不大一樣,鄉(xiāng)下的祠堂一般都無人居住,作為逢年過節(jié)村落祭祀祖先的場所,祠堂在這些時候非常熱鬧,鞭炮與香火都燃放起來,祭品擺在供臺上,子嗣們拜伏在地,祈求祖先的保佑。族人的婚喪嫁娶都在此進行,凡有大事也在這里商議。有一次下鄉(xiāng),我們去了小城唯一的山居村落先鋒村,車輛盤旋繞過幾道山梁,停在一處山洼中的村落旁。我獨自一人四處走動,在眾多連片的青磚黑瓦房屋中間,我發(fā)現了一個祠堂,高大莊嚴的朱紅大門半掩著,陽光從半邊門里射進去,有浮塵涌動。進門后,一條窄窄的通道通往祠堂的正堂,地面全部用寬大平坦的青石板鋪就而成。通道兩側青磚砌成的墻上有幾個小小的雕花窗戶,都緊緊關閉著。經過約20米的通道就到了祠堂正堂的門口,正堂高大寬敞,門是敞開的,但用尼龍網隔開,進不去,里面左右兩側堆滿了高高的柴禾,還養(yǎng)了很多雞。正對面墻上高高掛著一塊巨大的匾,黑底紅字,但被濃厚的灰塵與蛛網遮住了,看不清是什么字,只有幾筆遒勁的撇捺從灰塵和蛛網里奔突出來。很明顯,這是一處被荒廢已久的祠堂,但從建筑的規(guī)模與考究來看,可以想像祠堂先人們曾經的榮耀與輝煌。
這是下午4時許,在群山的環(huán)抱中,光線開始慢慢暗下來,站立片刻之后,我轉身離去,卻在過道里又轉過身,拿起相機想把祠堂拍下來,當我調好焦距按下快門的瞬間,一個老人從突然從過道這邊閃現,并迅速走向對面,消失在側門里,行動之快讓我猝不及防,速度讓這個留在相機里的人身影模糊不清,只能辯別出是一位矮小的女性老者,身影有些佝僂,散發(fā)出歷史碎片中幽深、潮濕的母性光澤。
【祠堂或老屋的優(yōu)美散文】相關文章:
回憶老屋經典散文04-26
老屋窗口經典散文04-30
老屋寫景散文04-27
有關老屋的經典散文04-27
半邊老屋散文05-02
有關老屋的隨筆散文04-27
鄭家老屋散文05-02
老屋已老散文05-01
老屋的早晨的抒情散文04-27
老屋暖炕散文隨筆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