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1
我在上完這節(jié)課后有以下思考:
1、在探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植樹問題是數學中一個獨立的單元,其內容和生活聯系非常密切。這一課我們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生領悟研究復雜問題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因此我設計了一道數字較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畫圖來解決,在畫圖過程中學生就會發(fā)現沒法解決。從而啟發(fā)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數字小的來畫一畫。從而讓學生領悟解決復雜問題要先想簡單的。而且,可以在這種與平常不一樣的活動中,獲得真實感知和學習經驗,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探究過程中感受數學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數學活動必須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整節(jié)課,每一環(huán)節(jié)我都設計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學生在不斷的操作和交流中,經歷了觀察、發(fā)現和感受的全過程;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獲得了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3、存在問題
(1)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guī)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guī)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fā)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xù)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guī)律卻不會用規(guī)律。也就是在發(fā)現規(guī)律與運用規(guī)律間缺少了的鏈接,我要加強對規(guī)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guī)律時,可以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 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2)把握每一個細節(jié),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qū)別,兩端和兩邊的區(qū)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chuàng)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xù)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實例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借的工具,借助數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xù),使得學生思維發(fā)展有了憑借,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2
《植樹問題》是新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jié)課是第一課時,是植樹問題中比較簡單的情況。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都是引導學生發(fā)現兩端都栽時,棵數比間隔數多1,滲透化繁為簡、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教學難點是理解這一規(guī)律 。
為了突出重點,探究新知環(huán)節(jié),我分了五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同桌合作,模擬在20米的小路一旁植樹的過程,思考棵數與什么有關;第二個層次,獨立操作,模擬在25米的小路一旁植樹的過程,感知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第三個層次,根據前兩次的經驗,不操作,畫線段圖,探究在30米的小路一旁植樹的情況,驗證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第四個層次,想象在35米的`小路一旁植樹,計算出要栽多少棵;第五個層次,觀察比較,找出四個題目中的相同點。通過五個層次的教學,學生不難發(fā)現“間隔數+1=棵數”這一規(guī)律,同時滲透“化繁為簡”這一重要數學方法。突破“理解這個規(guī)律”這一難點時,我提示:“植樹問題能不能也看成是兩種物體的一一間隔排列呢?”。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思考后,自己說出用分組的方法,把每組中兩種量一一對應起來。接著,老師因勢利導,學生發(fā)現如果一組一組的分,正好分完,則數量相等;如果有剩余,則數量就是相差1,幫助學生理解間隔數+1=棵數。從學生學習狀態(tài)、課堂交流來看,達到了本節(jié)課的目標,實現本節(jié)課的預期目的。
本節(jié)課的還有很多足之處:
1、學生回答問題不準確,甚至出錯,我覺得是老師組織語言不嚴密,問題的指向性模糊,備學生不太充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學生有時一臉茫然,有時不知所措。
2、課堂條理還需改進,有遺漏的環(huán)節(jié),有強調不足的情況,也有不必要重復的話語。
3、因擔心時間超時,在教學過程中,不予理睬學生的答非所問,而急于得到只符合老師想要的答案。
有遺憾的課才是真實的課,才是更有價值的課。我會以每節(jié)課為起點,在需要努力的方面下功夫,需要改進的地方多揣摩,從一點一滴做起,使自己的課堂日趨完美,上得精彩,少留遺憾。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3
《植樹問題》內容包括兩頭植、兩頭都不植、封閉情況下的植樹問題(一頭植和一頭不植)這三種情況。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要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模型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
一、自主探索,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課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風景,引導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著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不規(guī)定間距,同時改小數據,將長度改成20米。
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
通過“以小見大”數形結合來找規(guī)律加以驗證,然后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復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
二、拓展應用,反映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間隔,由于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間隔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系就不同。
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在學生已經自主地尋找到植樹中前兩種的規(guī)律后,我適時的提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植樹的情況呢?
通過學生的舉例,讓他們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我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如栽電線桿,排座位,安路燈,插彩旗等,再一次讓學生運用規(guī)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
三、數形結合,培養(yǎng)學生借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我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用算式來表示出植樹的棵數,學生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情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只栽一端“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
之后,再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舉起左手,看指頭有五個,間隔就是四個,明白植樹問題的道理與此相似,再舉起右手比劃比劃,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情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從而真正理解這三種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初步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guī)律時,我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畫圖解決問題,從而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一是學生沒有完全放開,思維還不夠活躍;二是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不能進行很好的利用。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4
本節(jié)課旨在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最終掌握植樹相關問題的解決辦法。
總的來說,本節(jié)課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課堂效率也高,較好地展示了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規(guī)律:
本節(jié)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學具設計不同的植樹方案,有利于學生發(fā)揮小組交流合作的優(yōu)勢,學生在相互的表達和傾聽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進知識結構的形成,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練習的設計獨特、新穎、有梯度: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既注重教學過程,也注重教學效果。在練習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有梯度的練習,體現了分參次教學。同時我還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植樹相關問題,有效實現了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的`目的。
由于練習的解答采取競賽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節(jié)課,我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應用結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是做了適時的點撥。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5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第八冊數學廣角中的一個新內容。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段(間隔),由于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系就不同。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huán)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不僅僅使學生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還要借助內容的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我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整體是成功的。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整節(jié)課設計基于我班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著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我改小數據,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這里改小數據,有利于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后20℅的`學生。然后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復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整節(jié)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內容進行難點的突破。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采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發(fā)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并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后,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fā)生了變化。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并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這節(jié)課雖扎扎實實,但問題也存在著。
一、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guī)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guī)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fā)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xù)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guī)律卻不會用規(guī)律。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jié),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qū)別,兩端和兩邊的區(qū)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chuàng)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xù)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
由于植樹問題的情況復雜,還要學生多加練習,鞏固知識。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6
這學期的教研活動快要結束了,也就意味著這學期也即將結束。今天上午數學組沒有課的老師都聽了我講的一節(jié)數學課,也是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的植樹問題,現對教學的反思總結如下:
一、導入
課前活動時,我選擇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讓學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使學生直觀認識并總結出了手指數與間隔數的關系,為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探究,發(fā)現“兩端要種”的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
1、小組合作,自由探究,發(fā)現規(guī)律
提示學生可以借助線段圖來幫忙學習,讓部分優(yōu)生能順利發(fā)現并總結規(guī)律
2、簡單驗證,總結規(guī)律。
棵數=間隔數+1
間隔數=棵樹-1
3、例題學習,例題拓展,讓學生明確兩端和兩邊的概念區(qū)別
4、應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這里我一共借用了課本練習的一道題:一個求車站的個數,目的是讓他們利用所學植樹問題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以為自己設計的教案考慮到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生活實際,重視了數學思維培養(yǎng),方法的滲透,是可行的,學生們應該是能夠掌握的`?墒窃趯嶋H的教學過程中,在“棵數”時還是躍躍欲試的學生們到求路長時一個個都感動困難重重。到后來參與的總是那幾個平時成績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磥磉@樣的設計很難顧及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這與我的設計有關,如果再上這種課,我一定要再認真設計教案,已達到教學目標。
當然,再好的設計在實踐中都會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中在生生、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不斷開發(fā)課程資源,完善自我。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7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一個內容,其目的是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教材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fā)現規(guī)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我發(fā)現單純的用規(guī)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guī)律更強調方法。
上課伊始,出示一段(公益廣告植樹造林,造副后人)這廣告是講什么的?對學生們進行環(huán)境保護教育,讓學生意識到植樹和生活有緊密的聯系,而且植樹中還藏著有趣的數學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利用視頻中大學生志愿者參加植樹活動導入新課,剛才在視頻中同學們看到,志愿者參加植樹活動,他們要在長1000米的路一邊修建綠化帶,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苗?
對于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感覺有點難。所以我把1000米數據變小。10米20米50米再試試看。并在1號2號3號線上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從而化繁為簡,步步深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經歷了猜猜,畫畫,算算等多種學習形式,自主探究出規(guī)律。整個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學生自由選擇方案,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地發(fā)現了規(guī)律,并構建起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但在練習:學校團體操表演,20個人排成一隊,每兩個人的間隔是2米,這支隊伍長多少米?學生利用規(guī)律無法解決時,我提示學生是不是可以用剛才的方法去解決,想一想如果現是2個人總是是多少米?3個人呢?以此類推……
應用規(guī)律去解決問題很便利,那么過了1天或者1個月解題的規(guī)律忘記了,又該怎么辦呢?這樣引出方法比規(guī)律更重要。
在練習鞏固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運用新獲得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與學生一起找找生活中的原形,生舉例:排隊,教室里燈的排列等。
本課設計的立足點在于學生的發(fā)展,把學生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作為課堂的中心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fā)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在最后引用生活中日光燈的掛法引出兩端不種的植樹問題從而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8
“數學廣角”的教學目標的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義務教育教科書第七單元數學廣角——植樹問題,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借助線段圖等手段讓學生從中發(fā)現規(guī)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fā)現規(guī)律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具體到本單元時,教師應從實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分析、思考過程中逐步發(fā)現隱含于不同的情形的規(guī)律,經歷抽取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在植樹問題中“植樹”的路線可以是一條線段,也可以是一條首尾相接的封閉曲線如圓形。即使是關于最基本的一條線段上的植樹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如兩端都要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兩端都不栽。而在封閉曲線上的'植樹問題可以轉化為在一條線段上的植樹問題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況。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針對數學廣角的特殊要求,把重點放在在了兩端都栽的問題上,讓學生通過經歷兩端都栽的問題掌握研究的方法,指導發(fā)現問題的結論,從而為植樹問題的后續(xù)研究做好鋪墊。
本課我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少就是多,慢就是快的原則。導入時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的手發(fā)現其中的秘密,認識間隔和棵數之間簡單的關系,通過課件介紹生活中與間隔有關的問題就是植樹問題。然后借助圖表、線段等方法,滲透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原則,進行小數據研究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在學生借助圖表、線段及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全班交流,使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規(guī)律特別明顯,充分理解了兩端都栽的問題明確棵數=間隔數+1。而后經過各種各樣的梯度訓練,讓學生經歷敲鐘、電線桿、車站等各種與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有關的其他問題,然后提升到間隔數、總長、間距等之間的復雜關系解決上,建立完整的解決問題的體系。
本節(jié)課中不足的問題有:設計中的重點部分是讓學生在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獨立思考交流,總結方法。我在讓學生交流的時間上給的不夠,學生沒有達到充分的內化知識,不能很好的展示其中的關系,在梯度訓練中的變式練習就明顯感到有的孩子吃力了。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如何把握好時間,把話語權交給學生,適時智慧引導,才能夠讓學生樂于參與有方法,不斷拓寬長知識。
本節(jié)課我重視了課堂中的設計想把簡單做扎實,我覺得只有基礎扎實了,才會有更高更遠的風景。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9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力圖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jié)課有兩點做得比較好:
一、呈現開放的數學材料。
在處理教材時我把例題改為條件開放的植樹問題,不規(guī)定間距,同時改大數據,將路的長度變成2000米。如此修改的意圖是,讓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引起沖突:數據這么大,這要畫到什么時候!從而引導學生想新的解題策略:可以先把數變的小一些,研究規(guī)律,再來解決數據大的問題。自然引出在20米長的小路一邊每隔10米種一棵樹,你覺得可能種幾棵?在這里數據小了,便于學生利用線段圖操作,建立數形結合,有利于學生的思考,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提煉出植樹問題的三種種植方案。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師,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采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每隔5米種一棵,5棵樹,4個間隔;每隔4米種一棵,6棵樹,5個間隔;每隔2米種一棵,11棵樹,10個間隔;……,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么規(guī)律?”啟發(fā)學生透過現象發(fā)現規(guī)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間隔數多1。這樣就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并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并且我還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
也有兩點不足之處:
1、學生匯報時,我處理的比較倉促,沒有做很好的引導,如果能把學生的發(fā)現一一板書,可能更有說服力。如果我繼續(xù)追問:如果不是20米長的小路,是任意長的小路一邊兩端種樹,棵數還會等于間隔數+1嗎?從而能更好的驗證自己發(fā)現的規(guī)律的正確性。
2、整堂課師生之間的問答比較單一,在反饋練習時,可以讓學生提提問,多一些師生之間的交流,使課堂氣氛更活躍。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10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這一單元主要內容就是植樹問題,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段(間隔),由于路線的不同、植樹的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系就不同。這樣就把植樹問題分成了三種情況,即:(1)植樹的棵數=間隔數+1;(2)植樹的棵數=間隔數;(3)植樹的棵數=間隔數-1。
在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的是第一種情況,在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系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系,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避免上節(jié)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jié)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本節(jié)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認知沖突為誘因,以數學活動為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通過課前活動,以春季植樹為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棵樹的關系。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fā)現單純的用規(guī)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guī)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么借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wěn)、更好。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可以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通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系,就此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fā)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但是我感覺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還有不足的地方:
其一,上課前準備不充分,那就是我把學生估計過高,我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和段數之間的關系之后,解決植樹問題就應該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我的預料,因為有一部分學生知道了全長和間距不會求段數,我以為這是學生早已經學過的而且經常用到的,所以沒特別的引導,導致了學生無法下手。
其二,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緊,在規(guī)律的尋找和簡單應用中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以致后面的練習很倉促。
其三,條理不夠清晰,簡直成了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參與面不廣,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學生,充分做好多個方面的準備。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11
本單元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借助線段圖等手段讓學生從中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抽取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線段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為若干段(間隔),由于路線的不同、植樹的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樹之間的關系也就不同。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公路兩旁安裝路燈、花壇擺花、鋸木頭、架設電線桿等。這些問題中都隱藏著總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
在植樹問題中,植樹的路線可以是一條線段,也可以是一條首尾相接的封閉曲線如圓形。即使是關于最基本的一條線段上的植樹問題,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如兩端都要載,一端栽另一端不栽,兩端都不栽。而在封閉曲線上的植樹問題可以轉化為一條線段上的植樹問題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況。
成功之處:
分類教學,抓住教學重難點,避免出現知識的空檔。在教學中,我通過教學例1的兩端都栽的.情況。這類問題,學生對于求棵樹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對于在公路的兩旁栽樹,學生往往容易出錯,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出一些在兩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能夠注意。另外,在這個教學中還注意讓學生逆向思考,如:在學校門前小路的兩邊,每隔5米放一盆菊花(兩端都放),從起點到終點一共放了20盆。這條小路長多少米?提醒學生逆向思考問題,也就是要先求一旁小路放多少盆,即20÷2=10(盆),然后再求間隔數,即10-1=9(個),最后求小路的全長,即9×5=45(米)。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還能培養(yǎng)學生逆向推理的能力。學生以后再見到難題,可以借助方程順向思考問題,也可以逆向推理思考。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就不至于感覺數學的困難了。這個單元容易出現的題目就是敲鐘問題、鋸木頭問題、每個角都擺花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一類一類地教學,把每個問題夯實,再進行綜合訓練,效果會更好。在這些問題中,尤其類似這樣的問題要注意教學,如要在三角形花壇的邊上種牡丹花,每邊種10棵,可以怎樣種?最少需要種多少棵牡丹花?這種類型題學生就要有多種考慮,一種是三個角都不種,每邊種10棵,需要種10×3=30(棵);第二種是只種1個角,其他兩個角不種,就需要種10×3-1=29(棵),第三種是種兩個角的情況,需要10×3-2=28(棵),第四種是種三個角的情況,需要10×3-3=27(棵),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避免直接教學課本習題中的棋子問題,學生就可以弄清楚為什么要用每邊的數量乘邊數候后還要減4。
在教學例1兩端都栽的情況,也可以順勢教學其它情況特別是兩端都不栽,除了畫線段圖理解之外,也可以讓學生解釋為什么要用間隔數減1,實際上中兩都栽的情況中間隔數加1再減2,所以得到棵數等于間隔數減1。這樣再教學只栽一端時,學生又可以在兩端都不栽都情況下間隔數減1加1,就可以得到棵樹等于間隔數,由此類推,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三種情況之間的聯系,不至于學一種記憶一種。
不足之處:
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學得很好,一到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植樹問題就不知所措,還是存在搞不清哪種植樹問題的情況。
再教設計:
在教學中,還是繼續(xù)采取分類教學,既注重對分類教學的講解,還要注意逆向思維的訓練。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12
“植樹問題”原本屬于經典的奧數教學內容,是一種情況較為復雜的問題,但在生活中有許多類似的原型,新課程教材把它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中。其教學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借助內容的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課我教學了課本117頁例1內容,主要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反思本課教學過程,我覺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
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數學,在應用數學去解決各類實際問題時,建立數學模型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是把錯綜復雜的實際問題簡化、抽象為合理的數學結構的過程。因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形成猜想—化繁為簡—合作交流—發(fā)現規(guī)律—梳理方法—應用規(guī)律”的教學流程,意在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應用”這一過程,從而建立“植樹問題”數學模型。
二、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
在教學中,我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用畫圖方法模擬實際栽樹。由于我把例題的數據改大了,因此在模擬實際畫圖時發(fā)生了矛盾,數字太大,不可能全部畫下來或是太麻煩、太浪費時間了,就此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猜想、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既培養(yǎng)了數學思想能力,學會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驗證猜想的合理性。其后,改變間距,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法再次驗證,并完成表格,從而發(fā)現規(guī)律。在用“數形結合”方法探究規(guī)律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實踐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養(yǎng)。
四、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我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歸類,出示生活實例,告訴學生“這些現象的事物間都存在著間隔,把這類問題統(tǒng)稱為植樹問題”;二是進行變式練習。我設計了6道練習題,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從而使學生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這節(jié)課雖然不乏成功之處,但也有許多遺憾。
一是操作的實效性。在學生畫圖探究間隔數和棵數的規(guī)律時,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的小組比較少。這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動手的積極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夠清楚,以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出現操作困難,影響操作效果。
二是練習設計不夠精。因為希望把盡可能多的題型呈現給學生,所以沒有把握好教學時間。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把握好教學的度,相信學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學內容。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13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口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突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的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中我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聯系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中,探索除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主要體現以上幾點做法。
1.提倡算法多樣化
由于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面對同一個數學問題、同一道口算題時,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維方法必然會不一樣,他們往往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出發(fā),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另外,學生在計算時口算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教學中我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比較中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2.促進學生主體參與
教學中我并不急于提示孩子們怎么做,而是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思考怎么做,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尊重學生思維方式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展示與匯報中,學生學會了口算除法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從學生生活出發(fā),從學生的家庭入手,從學生周圍環(huán)境著眼,是我們對如何實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幾點感悟。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一定深入,所選擇的方法更是不盡相同,不論怎樣,只要注意挖掘,就會發(fā)現身邊處處有數學,數學更是無時無刻不在為我們服務!讓我們的數學教學更貼近生活。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14
這節(jié)課中我教學的是植樹問題中的一種情況,即兩端植樹問題。反思這節(jié)課,我是有喜也有憂。喜的是學生學習比較投入,氣氛比較活躍,大多數發(fā)言積極,悲的是學生的學習效果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標,中等以上的學生掌握的很輕松,但基礎較差的學生掌握的不太好,還沒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目的。
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我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我選擇猜謎語的方式,接著以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手指并攏、張開的活動中,首次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然后讓他們觀察教室里那里有間隔,最后舉出生活中那里存在間隔,讓學生聽鐘聲,在聽到基礎上用線段圖畫出鐘聲和他們之間的時間的間隔。學生在看,聽,畫之后初步感受了間隔和棵數之間的關系。這一系列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體會到,只要處處留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寬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fā)現在平常事件中蘊涵的數學規(guī)律。
學生在分組合作尋找規(guī)律的時候表現的很輕松。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后,便出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讓學生分組自主解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畫線段、擺跳棋,完成我給出的表格,很快就發(fā)現了其中蘊含的規(guī)律,產生了很強的成功感,同時也有了一份自信,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我適時的提出要同學們幫忙解決一個問題,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現實,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我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如栽電線桿,排座位,安路燈,插彩旗等等,在學生從具體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現象后,又再一次讓學生運用規(guī)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整節(jié)課,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表現的很活躍。
但這節(jié)課也有我頗感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學生估計過高,我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也段數之間的關系之后,解決植樹問題就應該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我的預料,因為有一部分學生知道了全長和間距不會求段數,我以為這是學生早已經學過的而且經常用到的,所以沒特別的復習,導致了基礎較差的學生無法下手。其二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緊,在規(guī)律的尋找和簡單應用中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以致后面的練習很倉促。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15
《植樹的季節(jié)》這篇課文文字優(yōu)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不過識字量還是很大,所以課堂上我先保證讓學生能夠準確的讀準字音并且熟讀課文,然后我重點抓的是字、詞、句的練習,始終用這一條主線貫穿課堂,讓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在揭題后,首先解決生字詞,出示詞語,抽讀、開火車讀、齊讀,自讀課后的生字條,然后開始讓學生自讀,要求指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圈出還不認識的生字。接著我又范讀,要求孩子聽的時候聽準字音、勾畫出停頓和連讀的地方。范讀完畢后,請學生再次自讀課文,要求指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然后就進入分段朗讀。落實讀熟的目標,而且是人人都要讀熟。這樣變化形式去讀,學生讀的'興趣也一直被激發(fā)著,效果良好。
這堂課課堂氣氛極其活躍,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愿意把自己學會的知識和想法與大家交流,共同分享,這一點非?少F。尤其是在朗讀重點句子過程中,我注重指導學生積累詞語,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且采用了不同形式讓學生學習學習生字詞,激發(fā)了學生識字興趣,較好地掌握了生字、新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又立足課本,著眼課外,精心設計拓展訓練,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充分地說一說植樹對人類的好處,當學生都了解到植樹能給人類帶來很多好處,再引導學生說一說你最想對小樹說些什么?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16
一、學生的原有認知點在哪里?
植樹問題,看是簡單的問題,其實“很難”。為什么呢?那就是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是沒有接觸這樣的數學問題的。如:“間隔數”。對于學生來說完全是陌生的.。而在老師看來,這些植樹問題的相關知識點是現實生活中的,是學生熟悉的事物,其實不然。就象鋸木頭,“一根木頭,鋸3次,鋸成了幾段?”“用手夾乒乓球,每兩個手指夾一個,可夾幾個?”“班上原來8個女同學表演節(jié)目,現在每兩個女同學中間站一個男同學,有幾個男同學?”等等。像這樣的素材是學生熟知的,但問起來,學生就覺得是腦筋急轉彎似的,老會錯,但這些情景學生喜歡,簡單,可操作性強,只要在課前談話、游戲時稍加點撥,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間隔數”了。
二、老師,你帶直尺來了嗎?
老師在這節(jié)課努力創(chuàng)設了探究情景,非常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猜想、驗證,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建立數學模型,滲透化歸思想。但最后的結果也是很重要的。在今天的課堂中,老師還還高估了學生畫線段圖的能力。加上在第二次探究時給學生過多的要求,諸多因素影響了學生的探究出結果。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17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單元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借助線段圖等手段讓學生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在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本單元的植樹問題分為三種類型:兩端都栽、兩端不栽、在一條首尾相接的封閉曲線上植樹。我這節(jié)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jié)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情境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我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整體是成功的。
第一、預習安排得比較巧妙。從學生熟悉的手指切入,理解什么叫間隔,手指數與間隔數的關系,轉化為樹與間隔數的關系,得出:棵樹=間隔數+1。
第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由淺入深。在學習完例題后的檢測中我先設計了一個和例題基本一樣的題型(課本下面的做一做)讓學生練習,這道題告訴我們的信息是“2的街道兩旁路燈,每個50安一盞”問題是“一共安裝多少盞”它一方面檢測學生對剛學習的知識是否掌握,另一方面檢測學生是否認真審題。另外設計了一個求棵樹的變式練習,在最后的拓展環(huán)節(jié)中又設計了一個求間隔數的練習題,整個環(huán)節(jié)給人一種穩(wěn)步高升的感覺。充分體現了數學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思想。
再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本節(jié)課學生預習較充分,對新知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些,比如再找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時,一方面有了預習題的基礎,再加上充分的預習,學生很快就得出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所以很快解決了檢測的題,留下的遺憾就是學生審題不認真,只注意到了單位的不統(tǒng)一,沒有注意“兩旁”一次,方法對了,缺少了一半。后來的練習在提醒學生認真審題后,學生的積極性更高,爭先恐后要求上臺展示。
這節(jié)課雖不錯,但問題也存在著。
一、學生在展示時語言表達不夠完整。在說思路時總說半截話,需要教師的提醒在說完整,導致說的解題思路不夠清晰,因此在今后學生手思路時要求學生按順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來說。
二、在拓展訓練中引導不到位。求路長,實際還是先求“間隔數”,沒讓學生弄明白。
三、總結規(guī)律時本人在復述時敘述不完整,沒有強調“兩端都栽”這個前提條件。這也說明,本人在語言敘述中也存在問題,也折射出本人數學思維的不嚴密,也導致學生的課堂語言出現問題。這也是本人應該深思的,更應該改進的。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18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曾經被演繹出了許多經典課例。因此在教學準備階段,我認真地研讀了很多課例,發(fā)現在諸多課例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任課教師都特別重視關于“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類型的區(qū)分,即所謂的“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普遍采用了“學生獨立探究(或分組探究)、反饋交流、教師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并將“三種情況”的區(qū)分以及相應的計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guī)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面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同時在這些課例的反思中,我又發(fā)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多學生能找到規(guī)律但不能熟練地運用規(guī)律,不能把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生活中相似的現象進行知識鏈接。
通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為“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可分為兩個不同的教學目標:
一、明確引出“間隔數”與“棵數”這兩者的關系,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并以此為基礎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情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使學生真正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
二、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并通過公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jié)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是處理得比較好:
1、這節(jié)課主線明朗清晰,即從生活中抽取植樹現象,并加以提煉,然后通過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再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于生活實際。
2、我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處理,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和重構,設計的例題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開放性的設計,使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自由空間,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去探究,使學生完整的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認識到在直線上植樹有三種情況,即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只栽一端。
3、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復雜性,對于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所以,我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用算式來表示出植樹的棵數,學生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情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只栽一端“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之后,再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舉起右手比劃比劃,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情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從而真正理解這三種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
4、學生列式計算出三種栽法的棵數后,我引導學生思考:這三種情況,我們在列式計算棵數時,第一步都是先求什么,怎樣求?通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后得出:要求棵數,得先求間隔數,并清楚地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通過公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5、注意反映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鞏固練習之后,我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了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我感覺這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本節(jié)課沒有讓學生體驗到“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過程。
2、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待日后調整改進。
3、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不能進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后的教學中,希望能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進,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19
《植樹問題》是智慧廣場中的內容,主要是向學生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然后再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植樹問題分為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種情況。本節(jié)課教學的是植樹問題中的第一種情況,即兩端都栽的問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對五指的手指個數與手指縫之間關系的探究,在直觀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讓學生初步感知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本課伊始,我首先出了個謎語:“一棵樹,五個叉,不長葉子不長花,能寫能做還會畫,就是不會開口講講話!彪S后讓學生觀察自己的手指,引導學生得出:五個手指有4個間隔,4個手指有3個間隔,3個手指有2個間隔,2個手指有1個間隔。使學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間隔數之間是相差1的。接下來又通過做快速問答的游戲,使學生加深認識了植樹問題中間隔數和棵數的關系,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激發(fā)了起來。由此可見,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放低起點,這樣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探索新知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這樣設計的:
快樂探究:
在20米長的小路一邊等距離植樹,兩端要栽,可以怎樣栽樹苗?
設計了一個表格
全長(米) 間隔(米) 線段圖 間隔數(個) 棵數(棵)
1、把上表補充完整。
2、“兩端要栽”的時候,我發(fā)現:棵樹比間隔數
我能用等式表示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數量關系:
棵數=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畫圖,很快就發(fā)現了其中蘊含的規(guī)律。展示環(huán)節(jié),我讓展示小組的學生利用展示臺給大家展示,學生指著自己畫的線段圖邊講解邊說,讓其他同學清楚地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改變間距后,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fā)生了變化。
通過自學,小組交流,小組展示,學生很容易的得出了在兩端栽的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是:總長÷間距=間隔數,棵數=間隔數+1。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學生自主探索的結果。學生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全部自己展示了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
三、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規(guī)律總結出來了,我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許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樹問題毫不相干,但是只要善于觀察題中的數量關系,就明白它與植樹問題的數量關系很相似,如計算公共汽車從起點站到終點站所行的距離及爬樓梯問題。求路邊的電線桿、排座位、在路兩旁安裝路燈、插彩旗等等,目的是讓他們利用所學植樹問題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借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數形結合是數學解題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數形結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生動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有助于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本著這個思想我在讓學生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guī)律時,我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畫圖解決問題,從而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練習環(huán)節(jié),我還設計了我們平時熟悉的鐘聲,讓學生聽鐘聲,在聽到基礎上用線段圖畫出鐘聲和他們之間的時間的間隔。學生在聽、畫之后初步感受了間隔數和棵數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畫圖,降低了此題的難度。再如:在解決鋸木頭問題時,通過成語“一刀兩斷”引出“一刀兩段”,結合線段圖,清楚地使學生理解間隔數總是比端點數少,使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在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植樹中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便迎刃而解。
存在問題:
把學生估計過高,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之后,解決植樹問題就應該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預料,因為例題是給了全長和間距求棵樹,但“做一做”卻是給了間距和棵樹求全長,屬于逆向思維,所以,有好多同學就不知從何下手了,導致出錯很多。其實就是在發(fā)現規(guī)律與運用規(guī)律間缺少了鏈接,應加強對規(guī)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guī)律時,可以總結一下“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間隔長”等知識的擴散。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20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jié)課我把兩端都栽,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載,三種種情況分別進行了統(tǒng)一講解。
在教學中,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然后引出間隔一詞,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的“空”在數學里叫間隔。在講解過程中,我只講解了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測,小組探究,究竟可以栽多少棵,小組匯報探究結果。根據小組匯報結果,發(fā)現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規(guī)律。針對不同類型題目進行鞏固,最后指生談收獲。
優(yōu)點:
本節(jié)課采用了小組探究,最終班里的各個小組都探究出最終三種情況,可見小組探究是合理有效的。
本節(jié)課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小道具,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以及發(fā)現規(guī)律。
本節(jié)課三種類型課程一起講解,具有挑戰(zhàn)性,也想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fā)現規(guī)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講解時先講解只栽一端的情況,通過道路展示,學生發(fā)現棵數和間隔數一一對應,也就是棵數=間隔數。通過這種情況,學生容易發(fā)現和歸納出另外兩種,兩端都栽和兩端都不栽的情況,棵數和間隔數的關系。
關注植樹問題和生活中的練習,注重植樹問題在生活中的體現。例如:樓梯、掛燈籠、公交車站牌、斑馬線等生活實際問題。
練習題的設置采用不同的類型,循序漸進,比較合理。
缺點:
在講解過程中,因為要講解三種情況,語速有點過快。不利于學生的思考,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沒有面向全體學生。
在講解時針對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栽的.情況,沒有請學生舉例說明你在哪里見過。數學源于生活,而我在講解時忽略此處知識點和生活的聯系。對于在栽一端情況,有道路的一端是湖等,對于兩端都不栽的情況,可以結合實際,在教學樓之間植樹。這樣學生理解更深一層。
導入時間太短,應該增加,在導入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多說,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節(jié)課由于內容比較多,會感覺整體課堂進度比較快。應該在內容多的時候,讓學生也不會有很趕的感覺。
收獲:
通過幾次講課,對于上課的時候大約有了一個控制。同時現在見到不同的學生和聽評課的老師時,也不會存在緊張現象。教案自己反反復復看了好幾遍也改了又改,一直沒有發(fā)現在邏輯或者各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上有什么問題。當有其他教師在聽課的時候,就發(fā)現處處存在問題。每一次講課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成長,一直都知道自己說話的語速比較快,自己面對的是小學生。在各個方面發(fā)展還不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確實應該慢下來和學生加強溝通。我希望在我的課堂里的孩子都是自己探究去發(fā)現規(guī)律的。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01-08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04-06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選20篇)03-28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通用10篇)11-24
植樹問題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3篇)02-29
《植樹》教學反思04-14
相遇問題教學反思04-06
《烙餅問題》教學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