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角形有關的線段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范文一:
本課題設計思路按操作、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漸進認識規(guī)律,暴露了知識發(fā)生過程,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必然性.教學先從學生折紙開始,讓學生體驗三角形中線、角平分線的存在及其性質,而后通過尺規(guī)作圖,加深學生對中線、角平分線的認識,增加了數學學習興趣.講三角形高時,學生也想用折紙折出三角形高,結果碰到困難(鈍角三角形),使新、舊知識大碰撞,加速知識同化.在探究三角形穩(wěn)定性時,課堂出現很多三角形結構,并讓同學解釋,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數學也服務于生活的真諦,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整堂課都以學生操作、探究、合作貫穿始終,培養(yǎng)學生動手、合作、概括能力.特別是三角形的高:應注意以下幾點:
1、強調直觀性原則
利用學生生活中已有的對“高矮”的直觀認識,讓學生比較一副三角尺在不同的情況下,哪一個更高,
三角形有關的線段教學反思
。總結出比較三角尺“高矮”的一般方法:看“頂點”的高低位置,底面的邊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在此基礎上,再提問“頂點”的高低如何測量,從“頂點” 量到底邊的“距離”其實就是我們已經學過的哪一個知識?使學生從生活的感性經驗中逐漸抽象出概念的一些表象。2、注意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
客觀事物是互相連系的,因此反映客觀事物的概念也是互相聯系的。數學學科中,一些概念之間存在著內在著聯系,前一個概念是后一個概念的基礎,后一個概念又是前一個概念的變化或發(fā)展,所以在數學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概念之間的聯系。從“頂點”量到底邊的“距離”其實就是從“頂點”起畫一條“垂直線段”與“頂點”所對應的底邊互相垂直。在這里就可以喚起學生的舊知“點到線的距離”,并回憶其畫法,邊回憶邊操作,為學生概括三角形高的定義和掌握高的畫法打下基礎。
(板書)頂點---底邊 “距離”---“高”
點-----直線 “距離”---“垂直線段”
3、注意概念的運用和鞏固
人們的認識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概念的形成也必須經過一定的反復,
資料共享平臺
《三角形有關的線段教學反思》(http://m.stanzs.com)。對所學的概念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用確切簡明的語言說出它們科學的定義,而且還要求學生會運用所學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當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三角形高的意義以后,再讓其閱讀書上的準確定義并找出關鍵詞,使學生能夠用更確切簡明的語言說出來。緊接著,讓學生指出三角形的“底”、“高”、“頂點”,并理解其三者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然后再讓學生試著畫出三角形的“高”,強調畫高前必須先找到對應的底邊和頂點,教師應該按步驟示范。在變式練習中,及時發(fā)現錯誤,并展示出來一起討論,引導學生應用高的定義去反駁和解釋。使學生在反思中,不斷提升對概念的理解.
教學反思范文二:
本節(jié)課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從而發(fā)現規(guī)律,并應用其規(guī)律解決問題,使學生經歷了一次自主獲取新知的成功體驗,體現了“重過程,輕結果”的新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進行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教學中采用了學生自主實驗、探索、發(fā)現規(guī)律的方法進行教學
例如:學生在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三條角平分線交于一點,且在三角形的內部,這一規(guī)律后,就輕易認為三條中線也適用此規(guī)律。教師抓住學生的慣性心理,引導學生通過動手發(fā)現新問題,從而解決它。鍛煉了學生要以嚴謹的態(tài)度學習科學知識,提高主動探索、善于發(fā)現、敢于實踐的能力,培養(yǎng)了自身的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有利于潛能的挖掘與發(fā)展。
教學流程通順流暢、清新自然,注重雙基,突出重點,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真正起到了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學生經歷了操作、觀察、歸納、猜想、再探索等學習過程,真正扮演了教學過程的“主角”,在“操作”中感悟數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新型師生關系和新課程教育理念。
不足之處在于缺乏足夠的時間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掌握效果做及時的檢查。個別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未能得到及時的關注。
【三角形的線段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直線、射線、線段教學反思(通用10篇)11-06
三角形的特性教學反思08-26
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反思05-2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反思(通用11篇)09-18
教學反思要反思什么10-16
教學反思到底反思什么10-20
橋教學反思06-14
霧凇教學反思10-21
秋天教學反思09-03
教學反思的誤區(qū)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