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息技術高中新課程的探索論文
高中新課程改革已經半年了,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材尚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檢驗和完善。筆者作為一線的教師,結合一節(jié)研究課《數(shù)據(jù)的排序和篩選》,談談自己的體會。
《數(shù)據(jù)的排序和篩選》為高中選修課《數(shù)據(jù)管理技術》的第三章的第一節(jié),學生在前期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如何創(chuàng)建數(shù)據(jù)庫,添加、修改記錄等,根據(jù)以往的經驗,結合學生已經在EXCEL中學過排序和篩選的基礎,我對本節(jié)課教學安排如下:
引入:同學們已經在數(shù)據(jù)庫中輸入記錄,那么,默認情況下,數(shù)據(jù)庫中的數(shù)據(jù)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如果要調整記錄的排列順序,你有什么辦法?
討論完畢后,引入“排序”的概念,然后教師演示課本的范例,接下來學生開始練習,完成后交流總結。
課堂后半部分演示“篩選”的操作,流程與前面一致。
在一個班級上完課后,學生們反應平平,因為以前的信息技術課就是這樣完成的,大多數(shù)教學案例也是這樣安排的:“問題引入”à“教師演示講解”à“學生練習”à“課堂小結”,這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課堂效率很高,知識點也面面俱到,教師可以在學生練習過程中,多巡視留意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在最后的小結中有所側重。而缺點也是明顯的: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過于側重技能訓練,脫離學生實際經驗,重視功能而忽視需求。對于學生實際掌握情況,也沒有一個全局的把握。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因此鑒于以上的弊端,我決定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修改教學設計,重新規(guī)劃。由于教材中對于“排序和篩選”的基本操作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并且學生對于該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我改用自主學習的方式。教學過程如下:
在引入概念后,我沒有演示任何操作,而是引導學生自己閱讀教材,了解基本操作;然后采用“中小學信息技術大賽”為例,提出任務:
1.查找出作品得分最高的作者姓名;(單字段排序)
2.按照“作品類別”和“作品編號”將“參賽作品表”重新排列;(多字段排序)
3.找出獲得一等獎的作品數(shù)量;(選定內容篩選)
4.查找并統(tǒng)計“小學組”里“網頁設計”的作品名稱及其個數(shù)。(高級篩選)
同時提出兩個探究任務:
1.“參賽作品表”中如果按照“獲獎等級”升序排列,會得到什么結果?為什么?(漢字排序)
2.統(tǒng)計“中學組”中“電腦繪畫”的一等獎和二等獎的總數(shù);
練習中,安排了兩個活動:在排序的兩個任務完成之后,請一位同學在教師機上給全班同學演示;在篩選的任務中,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請優(yōu)先完成的同學總結經驗。最后,講解完探究任務并總結,之后,開始拓展思考:排序和篩選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
采用新的教學設計后,我又在另外一個班級上課,課堂氣氛較為活躍,中間穿插學生的個人演示以及小組競賽的活動,學生有了學習熱情,積極完成所提出的任務,能夠靈活地將任務分解為具體的操作步驟。學有余力的同學還對探究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偟膩碚f,教學效果良好,但是問題同樣存在。
教學設計中的自主學習是一個亮點,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部分操作基礎比較薄弱的或者閱讀能力不夠的學生,顯得有點無所適從。中間穿插的學生個人演示和小組競賽,能帶動課堂氣氛,但仿佛也成了尖子生的表演舞臺,大部分學生成了觀眾,并沒有參與進來,略顯得華而不實。最后部分,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拓展,由于時間關系和學生自身生活經驗的局限,也沒有很好的展開。
因此,我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采用自主探究和分層教學的方式,并加入了網頁練習和自我評價,以實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由于教學效益和課堂時間的關系,刪除了個人演示和小組競賽的活動。教學過程如下:
1.問題引入、導出概念
本節(jié)課內容學生在初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在原有的基礎上構建新知。
提問:“排序和篩選”有沒有接觸過,能否舉例說說什么情況下應用?
師生共同討論,可能學生會說到EXCEL中成績的統(tǒng)計,舉例補充學生的發(fā)言:
在“華軍軟件園”中下載軟件,輸入相關的軟件信息后,可以根據(jù)軟件的大小、發(fā)布時間、人氣值來排列順序;
QQ軟件中查找用戶,可以根據(jù)地區(qū)、年齡、性別等條件進行設置。
引出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實例,體會排序和篩選的用處,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實時導出概念:
排序:按表中某一個或幾個關鍵字重新排列記錄順序(升序、降序)。
篩選:找出滿足指定條件的數(shù)據(jù)記錄,不滿足條件的記錄暫時被隱藏。
2.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
某音樂網站已經收集到了2007年第11周流行音樂的數(shù)據(jù),希望能及時發(fā)布相關信息。你能否作為一名技術人員,來進行相關的數(shù)據(jù)處理,完成以下任務:
1.找出本周專輯銷售量的總冠軍;
2.根據(jù)銷售量,分別制作港臺和大陸的音樂排行榜;
3.在MTV排行榜中找出所有女歌手的作品。
4.在MTV排行榜中找出國內(包括大陸、香港和臺灣)的作品,并統(tǒng)計個數(shù)。
探究1:將“中國音樂排行榜”里的記錄按“地區(qū)”升序排列,結果如何?為什么?
探究2:在條件準則的設置中應用了一些符號和短語,究竟這些符號及短語的使用有沒有什么規(guī)定?表示什么含義?
以學生喜愛的音樂排行榜和MTV排行榜為范例,既貼近實際生活,又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防止出現(xiàn)上次出現(xiàn)的情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自主學習支持:
步驟說明:通過閱讀課本自主學習;
錄像幫助:提供事先錄制好的錄像演示文件,動畫再現(xiàn)基本操作的完整過程;
文字幫助:Access中自帶了“幫助系統(tǒng)”,可以通過關鍵字搜索,了解操作要點;
師生幫助:指定學生四人為一組,小組內相互協(xié)作完成;感覺困難的學生可以直接向老師請教。
練習完成后,師生共同交流總結。對于難度較大的高級篩選,我演示了錯誤的設置及運行結果,加深了學生印象,有助于了解復合條件的邏輯關系,消化了本節(jié)的難點。
3.自我評價,學以致用
學生完成本課知識點練習,內容包括學生對于這節(jié)課學習評價的自評,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考核、“廈門馬拉松報名表”相關統(tǒng)計等內容。通過網絡判分系統(tǒng),實時展示練習和評價的結果,及時反饋。
網頁中的自我評價如下:
、。畬τ诒竟(jié)課“排序”的內容,你認為自己的掌握程度()
A.很好B.較好C.一般D.不會
、ⅲ畬τ诒竟(jié)課“篩選”的內容,你認為自己的掌握程度()
A.很好B.較好C.一般D.不會
、#畬τ诒竟(jié)課的內容,你還不太理解的內容有()
A.單字段排序B.多字段排序C.選定內容篩選D.高級篩選E.其他F.無
4.內容小結,課外思考
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表現(xiàn)、教學亮點等,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存在問題教多的地方進行提示總結。
課外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排序和篩選?
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幫助學生建立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并引導學生將信息技術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
設計完成之后,我在不同的班級又嘗試了一次,學生較為積極,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幾種教學方式相互補充,發(fā)揮教學效益,提高了教學效果。網頁練習結果的反饋,自我評價中掌握程度選擇“很好”和“較好”的學生達90%以上,較好地達到了教學目標。問題依然存在:在小組協(xié)作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人數(shù)和時間關系,對于學生個體參與程度還是掌握不夠。
雖然只是一節(jié)普通的研究課,兩次改動后,收獲很大,感觸最深的幾點:
1.回歸生活是信息技術教學的訴求。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教師可以通過選擇適當?shù)膶W習主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學習內容上更加關注學習內容和生活經驗的聯(lián)系,學習方式上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分析和解決生活世界的問題,發(fā)揮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本節(jié)課一開始就以生活中的實例引出概念,然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學生所熟悉的情境,進而引出教學內容。網頁練習中加上了“廈門馬拉松報名表”的統(tǒng)計處理,使學生更加關注生活,感悟生活。課堂上自始至終穿插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使學生獲得體驗,加強了學生的實踐,讓學生對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了理性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2.備課的重要一環(huán)就是備學生。
新課程提出要關注全體學生,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和習慣。學情分析時,雖然了解到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有了一定的基礎,采用了自主學習的方式,但是學習資源單一,忽視了部分學生較弱的操作基礎和閱讀能力,導致第二次授課時,自主學習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直到最后的設計拓展了學習資源,分層教學輔助,才讓自主探究落到了實處。真正掌握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所以新課程中,備學生與備教材同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huán)。
3.信息技術不等同于計算機,上課的目標不能僅僅定位在一個具體的軟件上。信息技術課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就軟件教軟件,而應該以學生的需求為根本,以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能力為目標。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作為一線的實踐者需要學習的內容還有很多。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改革還處在試驗的階段,有許多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決。筆者和多數(shù)老師一樣,曾經最關切的就是“面對這樣的教材如何上課”。長期以來“對著書本講操作”的教學,形成了一種惰性,面對改革只能模仿,缺乏新意。只有在平常的教學中多加思考、多加反省、多加探索,才能真正跟上課改的潮流。其實,我們應該明白,自己既是新課程的實踐者,也是新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
【信息技術高中新課程的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新課程數(shù)學觀分析的論文04-27
淺談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的整合探索論文04-27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研究探索的論文04-27
新課程標準下的信息技術教學論文05-02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思考與探索論文04-27
淺談新課程的語文課高中論文05-02
高中物理融合信息技術教學之探索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