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上古漢語中“以A為B”式變換結構及相關問題
“以A為B”句式是指下面這類句子:吾以汝為死也。[(1)]
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2)]
這類結構在上古漢語中常見,其產(chǎn)生期不應晚于春秋初年,秦漢時使用率較高,南北朝以后少見[(3)
。,現(xiàn)代書面語中還有,但口語中不再使用。人們一般認為這種句式比較固定,其實它較靈活,有許多變換結構。
所謂句型變換是指句子格式間的有規(guī)則變化,它利用刪除、移位、替代或添加等手法,改變句子的成分或語序,豐富語言的句型,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下面我們先舉例說明“以A為B”句式的各種變換結構,然后分析變換結構的成因及其有關問題。
一
“以A為B”結構中的A、B兩成分可以刪除移位和替代,從而形成刪除變換、移位變換和替代變換三類變換形式,其間又有不同的變換情況。
。ㄒ唬﹦h除變換
用刪除手法形成的變換結構有“以B為”和“以A為”兩種。
。保耙裕聻椤保瑒hA。如:
(1)人之無良,我以為君。(詩·鶉之奔奔)“以”下刪“人之無良”之“人”。
。玻耙裕翞椤,刪B。如:
(2)不能定所為,以人言為。(說苑·君道)“以人言為“等于說“以人言為所為”,“所為”承上文刪。
。ǘ┮莆蛔儞Q
“以A為B”中,A或B可以前移,A還可以后移,從而形成四種變換結構。
3.“A以為B”,A移“以”前。如: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jīng)·氓)
(4)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傳·僖公四年)
例(3)中的“秋”,例(4)中的“方城”,“漢水”都是A成分,從“以”后移到了“以”前。
。矗埃粒右詾椋隆,A移句首,S代表原句主語。如:
。ǎ担┓蝾咊,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論語·季氏)“夫顓臾”是A成分,從句子中“以”后移至句首,形成變換結構。
。担耙詾椋粒隆,A移“為”后。如:
。ǎ叮┯谑抢艚月枒郑詾榫衩饕。(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比較:吏乃悚懼其所,以君為神明。(同前)
“以為AB”結構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代,之前只作“以A為B”。這表明“以為AB”是“以A為B”的變換結構,而且“以A為B”有表行為活動和表意念活動之分。上述變換只限于表意念活動的“以A為B”,表行為活動的不能這樣變換[(4)]。
。叮埃乱裕翞椤,B移句首。如:
。ǎ罚┕豈可
[1] [2] [3] [4] [5]
【上古漢語中“以A為B”式變換結構及相關問題】相關文章:
韓國漢字音中的漢語上古音04-29
漢語隱喻式定中結構的語義與結構研究05-03
漢語式話題句的結構分析04-27
O型A型B型AB型看血型談創(chuàng)業(yè)04-28
漢語會話中重復結構之探析04-30
上古漢語的范圍副詞04-29
英漢語中動結構與認知動因研究05-02
英漢語中動結構認知對比研究04-26
總氮測定中相關問題的探討04-29
總氮測定中相關問題的探討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