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荷塘月色》意境創(chuàng)造新探
(江蘇 劉建設)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傳統(tǒng)名篇,歷來被各類學校的教材所選用。其中超凡脫俗的景物描繪和意味 雋永的意境令人百讀不厭。大凡教學參考書和分析評論的文章,總圍繞著文章寓情于景的特點,對文中語言技 巧、修辭手段及抒情方式作詳細精深的分析,而文中一些簡單實用的技巧卻被忽略了。
讀過此文的人都明白,這篇文章寫的是盛夏時節(jié),但文中創(chuàng)造的意境卻沒有一點暑氣。全文格調素淡朦朧 ,寧靜和諧,那暗中浸透出的涼爽,仿佛寫的不是盛夏酷暑,而是悅目宜人的初秋。這樣的意境,僅憑語言的 優(yōu)美,修辭的嫻熟和抒情技巧就能創(chuàng)造完成嗎?且不說炎炎盛夏各種事物的特點,就以文中的事物作一些分析 ,也不難看出僅靠那些手段是不夠的。
“乘涼”是為了消暑;“荷葉”“荷花”在盛夏時才卓有豐姿;“蟬鳴”和“蛙聲”在酷暑里才叫得最響 。作者如果不加處理,只根據直覺順序記錄,那么,“我”帶上家門,轉身向荷塘走之時,首先被知覺感知的 應是煩躁的蟬鳴和喧鬧的蛙聲,更不用說沿途襲人的熱浪和“我”的生理感受,然后才能看到荷塘、荷葉、荷 花和荷塘周圍的月色。如果這樣敘述,盡管還運用上述各種藝術手段,但文中那特有的意境顯然失去了。因為 先入為主的蟬噪、蛙鼓吵破了寧靜的氛圍,攪亂了和諧的韻律,沖跑了素淡朦朧的情調。
那么,為了意境,何不刪去“蟬鳴”和“蛙聲”,那不是更能突出幽雅寧靜的環(huán)境嗎?也不行。因為“蟬 鳴”“蛙聲”不僅是盛夏的典型特征,而且經過作者的點綴,有以聲襯靜的特殊效果,是表達情感的橋梁。
“豐約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適變,曲有微情。”(陸機《文賦》)作者深諳此道。他創(chuàng)造意境卻不見雕 琢的痕跡,剪輯調整材料天衣無縫,這主要得力于以下技巧。
首先,在材料的選擇上有“收視反聽”(陸機《文賦》)之功。對嚴重影響意境的材料果斷舍去,如:去 荷塘途中的襲人熱浪和對天熱的生理感覺與心理感受。
其次,在材料順序安排上有“耽思傍訊”(陸機《文賦》)之妙。作者將不能省略而又有礙于意境的材料 調整到不顯眼的位置,而且“物”盡其用,借以表達內心的思想感情。如:蟬噪和蛙鼓是煩人的,尤其在情緒 不佳時,但作者把它們調至欣賞完“荷塘月色”之后,不僅不見其煩人,而且創(chuàng)造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 幽”(梁·王藉《入若耶溪》)的佳境。同時,用“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抒發(fā)感慨,自然地流露 出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淡淡的哀愁。
第三是“豐約之裁”“因宜適度”,對“乘涼”“蟬鳴”和“蛙聲”惜墨如金,點到即止,而對“荷葉” 、“荷花”、“月光”、“月影”則濃墨重彩地渲染,突出意境的氛圍,展現(xiàn)出令人陶醉的優(yōu)美的畫卷,感染 著讀者,引人入勝。
這幾個創(chuàng)造意境不可缺少的技巧,由于參考書和評析文章沒有涉及,以致大多教師忙于高深藝術特色的研 究,忽略了簡單實用的技巧的介紹。
名家名著藝術特色的分析,作為欣賞向學生作介紹很有必要,但僅靠分析深刻就想把它轉化為學生的能力 ,顯然不夠。相反,這樣的分析越深就越玄乎,學生越是望而生畏。其結果是教師累、學生怕,收效甚微。而 簡單實用的技巧,教師一點,學生就通,很快就能轉化為學生寫作的重要武器。所以,我認為:材料的取舍, 材料次序調整的方法和詳略處理的目的應作為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切實牢固地掌握;那些高深的藝術 技巧應作為教學難點,從欣賞的角度向學生講清楚。這樣,學生就能在我欣賞名作的同時,輕松愉快地學到寫 作的基本方法。
(江蘇張家港成人教育中心 214443)
【《荷塘月色》意境創(chuàng)造新探】相關文章:
“人性”新探05-01
哲學對象新探05-02
聲樂教學新探04-29
回溯推理新探05-03
文化本質新探04-27
人的本質新探04-27
《老子》首章新探01-09
德育方法新探04-27
自由的哲學意蘊新探04-27
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新探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