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馬援務開恩信,寬以待下,任吏以職,但總大體而已。又善兵策,常謀劃,為光武帝所用。接下來為大家介紹馬革裹尸的歷史人物_精選介紹文章,僅供參考!
馬革裹尸的歷史人物
馬援(前公元14公元49),字文淵。其先祖趙奢為趙將
馬援“少有大志,諸兄奇之”。王莽末年,馬援曾為新城大尹(漢中太守),后避難于涼州。受隗囂器重,任綏德將軍,參與決策定計。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馬援為隴西太守。夏,先零羌攻臨洮,馬援發(fā)步騎三千擊破之,降者八千余人。馬援把他們“徙置天水、隴西、扶風三郡”。繼而馬援與馬成進攻浩羌,浩羌逃奔允吾谷。馬援潛行,襲擊其營寨,浩羌大驚恐,徙居唐翼谷中。馬援繼續(xù)追擊,浩羌引精兵占據北山,馬援陳兵山下。夜令數百騎偷襲其后,放火燒山,一時鑼鼓齊鳴,浩羌大驚,率眾潰逃。馬援以兵少,不便窮追,收糧畜而歸。這次戰(zhàn)斗中,馬援受傷,光武帝以璽書慰勞之。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諸族,攻殺長吏。馬援率四千親人征討,至氐道縣,羌占據山頭固守,馬援據便地斷絕其水草,不與戰(zhàn),迫使羌豪率數十萬戶,逃出塞外,余者萬余人皆降,“于是隴右清靜”。
馬援務開恩信,寬以待下,任吏以職,但總大體而已。又善兵策,常謀劃,為光武帝所用。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太守蘇定依法處決了詩索。詩索之妻徵側及妹徵貳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蠻夷”起而響應,攻掠嶺外六十余城,徵側自立為王。光武帝拜馬援為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將,督樓船將軍段志等征討二徵。大軍行至合浦,段志病故,詔馬援并將段志兵。馬援緣海而進,隨山開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軍到了浪泊,大破二徵,斬首數千級,降者萬余人。馬援追二徵至于禁溪,每次擊敗之,其眾離散。次年正月,斬殺徵側、徵貳,傳首洛陽。馬援受封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犒勞軍士。 馬援率樓船二千余艘,戰(zhàn)士兩萬余人,追擊二徵余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余人,余眾散亡,嶺南悉定。馬援以西于縣有戶三萬二千,地遠,奏請分成封溪、望海二縣,得到許可。馬援所過之處,皆“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他還條奏越律與漢律乖舛者十余事,加以整頓,“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自后駱越奉行馬將軍故事”。
馬援返京,大受獎賞。友人孟冀相賀。馬援說,“功薄賞厚,何能長久乎?”他想到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請求擊之,說:“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孟冀稱許其為“烈士”之志。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馬援率大軍到達武陵臨鄉(xiāng),擊“蠻夷”,勝之,余眾逃進竹林中。
漢明帝時,圖畫東漢初年的名臣列將于云臺,因外戚之故(援女時為皇后),唯獨沒有列上馬援。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年),漢章帝才追策,謚馬援為忠成侯。
人物成語典故:
伏波將軍馬援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zhàn)為東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 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時刻心系國家安危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么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夸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xù)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于功,我怎么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么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xù)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zhàn),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zhàn)死在邊疆荒野的戰(zhàn)場上,不用棺材斂尸,而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尸體回來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fā)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zhàn)。
為國捐軀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相單程率眾發(fā)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guī)Пグ!?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風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 于是,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于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軍中,應了“馬革裹尸”的誓言。
[馬革裹尸的歷史人物_歷史人物成語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