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福利视频,亚洲激情专区,免费看a网站,aa毛片,亚洲色图激情小说,亚洲一级毛片,免费一级毛片一级毛片aa

佛教心理學:情緒和煩惱是怎么來的? -管理資料

管理資料 時間:2019-01-01 我要投稿
【m.stanzs.com - 管理資料】

   

    朋友讓我介紹一下情緒的層次,這個問題起于我在小組會上談到情緒有原生與次生,而佛教里更是有不同層次,

佛教心理學:情緒和煩惱是怎么來的?

。這一下朋友覺得有必要把這個問題談清楚。我這一仔細想想,事情就不那么簡單了,當然這是我想得復雜,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再來說就好一些罷,只是問題大大的,和朋友們聊這個問題,倒是把心理學與佛學關(guān)于情緒這一塊的差別的可研究之處聊出來了。所以有必要整理一下關(guān)于情的問題。

    情緒心理學這本書里介紹了150多個情緒理論,這太夸張了,也顯示了這個問題在心理學界是十分頭疼的問題。就算是把情緒分個類或者簡約出最基本的情緒,那也幾乎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我也不打算搞得太深,直接從唯識學和心理學中的原生與次生情緒來著手談這個問題。

    唯識學來看,一切情來源于我執(zhí),這在現(xiàn)代自體心理學上,可比之為自戀。我執(zhí)別名我見,所以佛教講有情眾生,都是因“我見”而生死輪回的;蛘哒f,之所以稱之為有情眾生,那就是因為有我執(zhí)。

    在佛教來看,我見是第七識的根本煩惱,俱生煩惱。也就是說,第七識的就是我見之源。七識末那的功能就是把第八識的見分執(zhí)為我,把相分執(zhí)為法,所以才有了情。為什么有了“我”就有了情呢?情是什么?在佛學來講情是惑,是煩惱,是迷。有情則無理,那也就是說,情是對現(xiàn)實的偏見,表現(xiàn)為身心的緊張,或者叫“執(zhí)著”。這么一來,就大致明白,情就是執(zhí),我見即情之根本。有了我執(zhí),就有了我癡我愛我慢。我癡是知之源;我愛是情之源,我慢是意志之源。那么在佛家來看,人類的知、情、意根本就是建立在我執(zhí)基礎之上的,必然是帶著情感而無法實事求是的。

    這四煩惱是俱生的,也就是一起生的。這個問題在《成唯識論》里特地談到,有人質(zhì)疑,慢和愛怎么會在一起呢?慢是使心高舉,而愛是使心向下的。這里實際上就是對內(nèi)對外有別的了,我覺得是這樣的。慢是對外的,而愛是對內(nèi)的。癡在這里則是把這些都認為真并給予解釋了。這也是人類知識的來源了。

    癡是把這些認定并把一切都和這樣掛上鉤,F(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把這些和現(xiàn)代心理學的情緒聯(lián)系起來呢?例如我們?nèi)粘Uf的,喜怒哀樂,這分別是什么情緒呢?例如焦慮、抑郁、恐懼等等這些如何算,劃歸在哪兒。

    佛家的小隨煩惱比較具體的,一共是十種,包括: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這里有憤怒了,呵~~

    覆是不讓人知的心態(tài);惱以忿恨為先,出言不遜了;嫉是常見的情緒,妒忌,不喜他人之榮;慳是我們通常說的吝嗇,貪愛財法,不舍;誑就是為了利益而詭詐行事了;諂,我們一般的說拍馬屁,呵呵~~~;害就有損人之意了,損人或者惱人都是害,所以罵人也是害,精神激惱他人也是害的,并不僅是打人才是害;憍,對自己的各方面優(yōu)于人之處產(chǎn)生喜悅的一種情緒。小隨煩惱都是具體的,我們能將之和生活事件緊密相連的。

    中隨煩惱是兩個:無慚,無愧。這兩個是產(chǎn)生一切負性情緒的基礎,

管理資料

佛教心理學:情緒和煩惱是怎么來的?》(http://m.stanzs.com)。可以說上面的這些小隨煩惱,如果自知的話,都是應該慚愧的。

    大隨煩惱是類似于心境的,會影響心理的各個方面的。共有八種,包括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這就不是具體的情緒了,倒是和焦慮抑郁這類心境和心理狀態(tài)有關(guān)了。掉舉是因憶念和尋思喜樂各事,令心躍動不已。后面這幾個都是一樣的,都在一個心理狀態(tài)里,把后面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染上了相應的“顏色”。

    除了這些以外,和情緒有關(guān)的,還有五遍行里的“受”,受包括五個方面,苦、樂、憂、喜、舍,這是感情的起點了。太虛大師說的:作意為意志之基本,受為感情基本,想為理知基本,思為行為基本。又說:“受為基礎感情,愛、憎、怒、哀等則其枝流也。”

    在五別境里,還有欲是與情有關(guān)的,因為有貪與瞋,所以就有合和離的兩種希望。它是和受相關(guān)的,也就是說,受引起了合離二欲。再由欲的滿足與挫折而產(chǎn)生了后面的各心所,輾轉(zhuǎn)纏繞。

    另有悔(惡作)是與情緒有關(guān)的,后悔是因為亦善亦惡,所以是不定心所。

    我們現(xiàn)代研究的焦慮,其中所含的心所就太多了,其中最多的還是五受中的“憂”,對未來的憂產(chǎn)生了焦慮。因為佛法不研究色身的相應,所以焦慮這一類的,用憂惱就是了。抑郁呢?也是憂,只是這個憂是對過去的。

    剛才看到“愁”在佛教中沒有單獨成為心所,大毗婆沙論談到“愁悲苦憂惱”這五個是十二因緣中“老死”之緣。這五個是情緒了,其中苦、憂、惱是心所,而愁悲都不是,愁是“由可愛事無常轉(zhuǎn)變,悲傷心戚;故名為愁。”,而悲則是“惻愴他人之苦而欲救濟之之心也”這里用的是慈悲中的悲意。當然我們一般說的悲,也有這個意思的。如果為自己而悲,也是有的,這還需要再討論的。

    這么一來,情緒在佛教里要研究還要花點功夫,我們基本上結(jié)合情緒心理學和佛教的心理架構(gòu),對情緒的層次有一個大概的說明。情緒的產(chǎn)生從“受”而來,而受是我執(zhí),順我則樂合,逆我則厭離。由受產(chǎn)生苦、樂、憂、喜、舍五種感受,分為身心兩方面的。古代中醫(yī)講情緒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其中約為五志:喜、怒、思、悲、恐。這里的悲與佛法的本意不完全合,而恐在佛法心所里似乎沒有。雖然佛最初小乘里就時常有可恐可怖可畏之說,但為什么在心所里沒有呢?心經(jīng)里也說“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太虛大師在《真現(xiàn)實論》里談到感受(受)時旁注:新奇者驚,喜樂者慰,憂苦者怖。這把恐放在里面了,是次生的,還是由基本感受而來。

    情緒心理學的基點是潛意識與意識,適應性與不適應性。而佛教當然是全面來談的,情緒的起源應該是非常清楚的。這樣我們可以說,情緒的發(fā)展是有層次的,一開始是感受,由這個感受而產(chǎn)生一系列的心所,輾轉(zhuǎn)纏綿而產(chǎn)生顯在的情緒。而生顯在的情緒時,就已經(jīng)是五遍行的后面的“想、思”了,情緒的產(chǎn)生是為了平衡欲望的,只要欲沒有退,那么情緒似乎就一直有等流心給維持著,直到這個平衡被打破。

    由受而產(chǎn)生欲,由欲而生根本煩惱。

    (文:心圓)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