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標準下信息技術課教師的德育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6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4-0008-01 新課程為信息技術提供了全新的理念,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要求信息技術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的發(fā)展為基本目標。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工作的整合,讓內容豐富的學科課堂教學作為信息技術學科的有效載體,又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科課堂教學的一種嶄新的支撐,朝基礎教育現(xiàn)代化的目標靠攏。根據(jù)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理念,本人結合實際教學,談談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粗淺認識。 1.提高整合的認識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于被灌輸?shù)臓顟B(tài)。怎樣才能在小學教育中有效地給學生信息技術知識,培養(yǎng)學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識與能力,為學生打好全面、扎實的文化基礎,讓學生能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這是信息技術課程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在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根本目標。應當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開辟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路子,要根據(jù)學科教學需要,從實際出發(fā),尋找最佳結合點,充分發(fā)揮計算機的工具性功能,突出教學重點,解決難點,探索規(guī)律,啟發(fā)思維,使計算機溶入學科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目前的課程被分為了不同的模塊,比如小學階段的"操作系統(tǒng)的簡單操作"、"用計算機畫畫"、"用計算機寫作文"等等。在各年級的教材中,再將這些模塊進行細分,將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點劃分為不同的章節(jié),然后教師按照既定的順序進行講解。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各個部分有很深刻的了解,但隨時間的推移,這種方法的弊端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信息技術被人分割成聯(lián)系很少甚至沒有聯(lián)系的零散部分,學生在簡單的環(huán)境中可以運用知識,但在復雜、綜合的信息環(huán)境下就不能很好地運用信息技術。在這種對知識要點進行細致分類的情況下,學生能學到很多有關于某一操作的書面知識,但由于缺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所以會產(chǎn)生"紙上談兵"的現(xiàn)象,在實際中往往不能很好地運用信息技術去解決問題。由于信息技術內容更新?lián)Q代的速度很快,目前的信息技術課本的內容與社會上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聯(lián)系不緊密,導致學生學到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派不上用場。正如一位老師所說的"學生最喜歡玩電腦,但不喜歡上信息技術課"。隨著科學的發(fā)展,社會對學生的要求的變化,在舊的模式下的信息技術課程所帶來的弊端已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模式,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正是針對這些弊端所提出來的。 2.明確整合原則 課程整合將信息技術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課程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的完成課程目標。對于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一種終生受用的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認知工具。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學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養(yǎng)。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相聯(lián)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真實性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相關的各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 例如,任務驅動法就是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借助于多媒體技術,把教師的功能定位在"促進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成功",通過對教材內容的重新整合,每個單元的教學通過2~3個任務加以貫穿,任務內容與教學內容相關,學生必須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調查研究才可以完成任務。 3.探索整合模式 在http://m.stanzs.com/neWs/558DEC5D4C64EF6D.html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教學的總體能力目標是一致的,即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它學科的教學服務。在這種整合的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分別進行教學和學習,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么形式來呈現(xiàn)什么教學內容,并以課件或網(wǎng)頁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進行個別化和協(xié)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識。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創(chuàng)造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使學生有主動參與的可能,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xiàn),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fā)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個學生通過這種個性化學習,各得其所,各得其樂,從而真正體現(xiàn)出學生認知主體的地位。 4.推廣整合應用 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信息化的大前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要搞好信息技術教育,有必要加強理論和應用研究。例如: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在不同學科教學、學習中的應用模式、應用效果的研究,加強對學生主動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yǎng)的課題研究;配合小學綜合課程改革及素質教育,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模式、效果評價的研究;等等。這些理論和應用的研究成果,可以科學地指導信息技術教育的實踐,從而保障信息技術教育沿著科學化的方向不斷前進,提高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根據(jù)新課程的理念,我們在實施信息技術教育過程中,必須明確促進學生信息社會化進程這一宗旨,立足于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從新課程理念、整合的目標、整合的途徑等方面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落實到實處,從而推動信息技術現(xiàn)課程融合的改革。
【新課程標準下信息技術課教師的德育素養(yǎng)】相關文章:
語法教學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實踐04-29
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數(shù)學教學04-28
新課程標準下韓語教學方式的思考05-02
新課程標準下的英語教學探討05-02
談新課程標準下的英語教學模式04-27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shù)學教學方法探索04-29
新課程標準下的小組合作學習04-28
新課程標準下英語課堂的導入04-29
再談新課程下的教師角色04-29
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反思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