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陳日亮先生《如是我讀》有感
讓學生發(fā)現(xiàn)語文的美
——讀陳日亮先生《如是我讀》有感
劉玉潔
佛家弟子阿難講經(jīng),用“如是我聞”四個字開頭,正可破后世之疑,表明他所傳經(jīng)藏皆是親承佛前聽佛這樣說的。陳日亮老先生將其近些年解讀語文教材文本的心得匯集成冊,題為“如是我讀”,此題可有兩解,一是借用“如是我聞”的說法,意為“我是這樣讀到的”,以信徒聆聽布道的虔誠態(tài)度珍惜文本、解讀文本,這是老先生所強調(diào)的語文教師應(yīng)磨煉的素質(zhì),即分析教學文本要“咬文嚼字”、處處留心。陳老先生教學生涯已逾五十載,仍能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他如此謹嚴的態(tài)度,令人敬服。第二種解法則將題目理解為“如果是我來讀”,亦無不可,文本分析本就見仁見智,同一篇課文換作不同的老師來讀的確完全可以讀成不同的樣子。甚至對于語文教師來說,能夠錘煉出自身獨特的語感和讀法更是難能可貴,陳老先生之前著作標題“我即語文”,講的應(yīng)是這個意思。
“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個案”
此書還有一個副標題“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個案”,陳日亮老先生談心得并不是空中樓閣泛泛而談,而是緊貼著每一篇課文的教學文本與教學實際總結(jié)而出的對如何解讀和處理文本、如何進行教學設(shè)計的方法建議:《<沁園春·長沙>上闕的三個關(guān)鍵詞》、《<燭之武退秦師>敘事的“層折”藝術(shù)》、《<林黛玉進賈府>就看“人物出場”》等等,在這些對教學文本的解讀中無不凝結(jié)著多年聽課、研課、備課的教學智慧,可謂是字字珠璣。
我作為年輕老師,讀這本書的過程仿佛就是在面對陳老先生聆聽他誠懇而中的的教誨,收獲頗多,感悟頗多,從中總結(jié)出了三點,將之作為今后語文教學的自我要求與準則,時時記在心頭。
1
教學生實際想學和應(yīng)該學的。教學就像是準備了“一桶水”,如果不研究應(yīng)該把哪些“水”裝進“一杯”里,“只管亂倒一氣,倒翻了杯子則可能什么也沒有留下!币虼,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興趣、有收獲,我想關(guān)鍵就在于課堂內(nèi)容必須貼合學生學情。教師備課時要知道學生對這篇課文會有什么期待,閱讀時可能抵達的層次和可能遇到的困惑,這些都成竹在胸從而在教學內(nèi)容上有所取舍,有所采擇,才能做到教學生想學和應(yīng)該學的。
2
引而不發(fā)。在我的理解,這里的“引”有兩層意思,一是引子,一是引導:引子即能夠帶動學生積極思考的有效提問,引導則是在學生組織答案的過程中給予合適的引導。教師“有得須忌出”,學生“有瑕須細評”,引而不發(fā)就是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思考,并尊重其思考成果,善加引導。
3
謹嚴地“咬文嚼字”。語文是一門教“形式”的課,更準確地說,是教“如何從形式到達內(nèi)容”的課,正確、謹嚴地解讀了文本形式,這條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路才不會走偏,才能到達內(nèi)容的彼岸。所以作為一個語文教師,理應(yīng)培養(yǎng)自身謹嚴的閱讀態(tài)度,克服懶惰、粗心、自滿這三大敵人。
回過頭來看,陳老先生所強調(diào)的“文本解讀”的教學方法,目的就在于讓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語文的美麗,能夠從每一堂語文課中得到樂趣與收獲,而我,作為一名新語文教師,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也將以此為工作目標,將從前輩的智慧中所汲取的養(yǎng)分,應(yīng)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并且不斷反思,以求進步。
【讀陳日亮先生《如是我讀》有感】相關(guān)文章:
陳亮交游考04-28
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感01-05
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感09-26
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感05-02
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感14篇01-14
公德與私德--與陳曉平先生商榷04-28
讀《郵差先生》有感04-29
讀波普先生的企鵝有感01-25
讀《差不多先生》有感04-27
讀藤野先生有感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