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燥石,窖藏一壇鄉(xiāng)愁散文
深秋,在一片稻香里,我來看燥石。
燥石村在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七琴鎮(zhèn),距縣城四十余公里,整個村子坐落在海拔六百多米的高山之上,村后,有海拔一千多米的大山護衛(wèi),附近的幾個小村,也多是從這里開枝散葉。從七琴鎮(zhèn)出發(fā),嗅著野菊花的香味,在山道上轉了一百余彎,如歌的秋風中,欣然抵達。
出發(fā)之前,我看過一個關于燥石的電視宣傳片,拍攝時間是春天。一大蓬一大蓬的野生杜鵑,粉紅、大紅、黃的,蘸著山里的雨水,嬌艷欲滴。鏡頭里的花草,有裊裊霧氣的點綴,美而徹骨。
當鏡頭“搖”過一掛水簾,名字很接地氣的“鬼嘯里”瀑布,盡收眼底,像從青山里跑出來的調皮頑童;那憨頭憨腦的烏龜石,在藍天白云下,似乎想慢慢挪動豐腴的身子;那一大片高底錯落的石墻灰瓦的老房子,默不作聲。我好奇地盯著畫面,想側耳傾聽老屋與老屋之間的嘮嗑聲;那個紅臉膛的老伯,坐在窗前吃飯,他那繩結的記憶,不知掛在了哪一個屋檐下,哪一棵紅豆杉上……
燥石,這個村,不尋常。
下車,我們在燥石村李勤如醫(yī)生的帶領下,參觀了燥石生態(tài)博物館。山道彎彎,李醫(yī)生在這里行醫(yī)三十六年,跋涉了十多萬公里的山路,磨破兩百多雙解放鞋,為周邊十三個自然村的村民看病。他承諾,哪怕村里還有一位老人,他都會堅守在這里。
干凈的木桌上,腌制的生姜片,切好的白心薯,醬餅和滾燙的擂茶,已經在召喚遠方的客人。在旁邊的屋子里,是一個小型的展覽館,里面有犁、耙、紡車、量谷的斗、地爐、斗笠和蓑衣,這些漸行漸遠的老物什,在時光中靜兀著,也把濃濃的鄉(xiāng)愁緩緩地呈現出來。
一股酒香讓我們趨之向前,原來這是燥石村的土法釀酒作坊。只見一男子在熱氣騰騰的灶旁忙碌著。一節(jié)竹竿中,蒸餾出的酒,冒著熱氣流出來。釀酒男子用一個調羹接了酒,邀我品嘗,醇香的酒,清冽,微燙,入喉滋味綿長。
為了能更好地拍攝燥石村的全貌,我爬上村邊的小山上。深秋,一大朵一大朵的茶花,像散落的黃色頭花,點綴著青山。此時,俯瞰整個小村,距離產生美。老屋的瓦片和瓦片疊加在一起,隱秘在山谷中,有底蘊,有氣度,有規(guī)模。秋日的暖陽下,一棵紅楓如村子的獵獵紅旗,在風中搖擺著,泛著一抹亮光。那一層層的瓦片,灰中帶著微微的紅色,像一幅淡雅而厚重的油畫。
半山腰的三個用舊鐵鍋和石頭壘砌的圓形的頂子,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帶著幾分好奇,我問同伴是什么?剛開始,我以為是在育種,又猜測,下面蓋著的,可能是牛糞或雞糞,發(fā)酵成肥料再運到田地里。一問才知道,原來,這是地窖,據說,在燥石,這樣的地窖有一百多個。
一家一戶一個地窖,這也是燥石村的特色,地窖在山坡的當陽面,窖口很小,容一人上下,里面防潮保溫,冬暖夏涼,存放著紅薯、山芋、生姜。感到好奇的同伴掀開鍋蓋,順著地窖里面的木頭梯子,倒退著一直下到里面,一探究竟。
在燥石,你可以“細聞自然景”,也可以“凈沐人間心”。
我把山茶花和紅葉做前景,拍攝著小村。此刻的小村,安靜如夢幻一般。一半,呈隱性嫵媚,一半,又有仙風道骨。我靜靜地與小村對視,想花半晌的時間,在這里注目養(yǎng)神。
一陣山風吹散了頭頂的白云,我的思緒也緩過神來。
下山,我想獨自去石頭屋里面瞧一瞧,看一看。
踩著一米多寬的麻石板路,我想貼近村子的一石一瓦,看個仔細。右轉彎,新修的“西平世第”牌坊前,是一塊干凈的水泥地,一個扎著紅頭巾的農婦,在晾曬新摘的茶籽。這里,山環(huán)水繞的高山小村,還是西平王李晟后裔的族居地。我用仰拍的方式,把老婦人和后面的牌坊融為一體。她笑著說:“你們又是來看石頭山的吧,你們一來,我們這里就熱鬧了,你有照相機,要多給我們村做宣傳,現在,這里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
她的笑,干凈而純真,就像一個個沉淀而真實的茶籽。
從牌坊進入,我一眼瞧見一個老屋的門楣上題有“芃公廳”三個字。據燥石族譜記載,明末,燥石村始祖光葉公攜帶家眷,從城上鄉(xiāng)大坑村遷居燥石住場里村,后來,他的曾孫芃英遷至燥石村,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鼎盛時期,這個石頭村有上千人,他們都是芃英的嫡親子孫。近些年,因為交通不便,許多人外出打工,在新干或七琴定居,目前,村里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
這里,曾經的老屋還在,曾經的豬舍還在,曾經的石頭墻還在,曾經的煙雨還在,曾經的月光還在……只是,眼前的燥石,不再是年輕人的“在場”,只能散做一縷淡淡的鄉(xiāng)愁,用來回憶了。
“望得見山”,那奇特的青山還在;“看得到水”,那潺潺的溪水還流;“看得到鄉(xiāng)愁”,那高高低低的吆喝聲,一直在屋檐下、墻縫里穿梭,一直不曾走遠。
看到“芃公廳”三個字,直覺告訴我,這棟老屋,應該是紀念燥石的開基祖芃英而建的。
此刻,這個“芃公廳”成了落寞的老屋,在時光里低吟。
此刻,我想用緩慢的方式,翻開小村的每一頁。
此刻,我的腦海里,有迎親的嗩吶聲飄過,有娃娃呱呱墜地的哭聲飄過,有老人的咳嗽聲飄過……
此刻,老屋的青苔不管不顧地瘋長著……
小村,它的每一段時光里,都需要綿綿不絕的人氣來傳承。
“山上何所有,嶺上多石頭”,在燥石,圍墻是石頭壘的,菜園是石頭砌的,豬欄是石頭堆的,臺階是石頭墊的。在這里,石頭是無所不能的。
在一個黃泥巴的土墻旁邊,我遇見七十四歲的李筆孫老人,正靠在土墻上曬太陽。他面色黑紅,笑容里還透露出幾分羞澀。他的聲音勁道有力,就像在石頭上反復打磨了一般。
陪著他的是幾只覓食的土雞。我問他平時會不會下山,他平靜地說:“下山到新干縣城四十多公里,到七琴鎮(zhèn)當圩,也有二十多華里。平時,差不多一個多月趕一次圩,吃的用的,都是自己地里種的!彼f這些話時,很是欣喜和滿足。
在這里,春夏秋冬,寒來暑往,一轉眼就是一年,生兒育女,養(yǎng)雞伺鴨,一輩子就是一生。“茅草檐掃靜無苔,姜蒜成垅親手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山馱白云送風來!边@里,一簞食,一壺飲,都是出自腳下的土地。他的燥石,無論貧瘠或豐腴,生于斯,長于斯的李老伯,都把這里看成是手心里的寶貝。這里是安身立命的故土家園,怎么舍得離開呢。
我對土墻上釘著的一排鐵物什很好奇,忙向李老伯打聽其具體用途。原來,這是廢棄的打谷機上的鐵齒,他卸下來釘在墻上,成為冬天曬臘肉的掛鉤。我心里,一邊感嘆鄉(xiāng)里人的聰明,一邊又覺得他們很是善于創(chuàng)造。你看看,一個本應丟棄的物什,都利用得如此妥當,我似乎聞到了蒜苗炒臘肉的年味來。
他的前面,一塊干凈的石頭上,晾曬著雪里蕻、芥菜和蘿卜干,他起身翻曬著這些皺巴巴的蔬菜,也在翻曬著屬于自己的平淡日子。
他安靜地用手撩撥時光的那一刻,我似乎找尋到了失落的鄉(xiāng)愁的溫度和氣息。
一只大黃狗跟在我身后,一條幽深的小巷穿梭,向上攀沿著,旁邊的一些屋舍空置起來,院子里,屋子里,生著一些雜草。還好,有雞在爭食,有鴨在追逐,炊煙在小村上空,飄成了云的模樣,一招手,似乎能把滿村的人都召集回來。
高低不平的石板路和旁邊的老屋圍成的小巷,窄而急促,鋪就成一段老時光,讓人不忍心走快,好像快走幾步,就會把小巷甩遠。
石階上晾曬的豆莢,一小撮,一小撮,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新劈的柴火,一層一層排列著,柴的端部,像一朵朵盛開的玫瑰花,讓人覺得,這小小的山村,藏匿著太多的浪漫和美好,還有那濃郁的鄉(xiāng)情和淡淡的鄉(xiāng)愁。
每一個村落,每一件老物什,哪一個,哪一件,不是會呼吸的生命體呢!
隨著現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鄉(xiāng)村,年輕人多半外出求發(fā)展,他們寧可“蝸居”在別的城市,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家園。據了解,有些景點,為了便于開發(fā),將原住的村民整體變遷到別處,但是,從小村的民俗和文化繼承的角度來看,不能不說,這其實是一個極大的“敗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技、藝、物,它們融合在一起,才是小村的魂魄!
值得欣慰的是,七琴鎮(zhèn)政府已經在改變燥石“田園將蕪”的局面,他們重點打造生態(tài)旅游,讓更多的燥石人“回流”,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發(fā)家致富,怪石盤踞的燥石村,也在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美麗嬗變。
遇見一個肩挑生姜的婦女,她穿著大紅的長筒膠鞋,兩個竹圓箕里,堆著洗得干干凈凈的黃姜。她說:“這些生姜,已經有游客訂好了,價格也合適。以前,生姜、芋頭和紅薯吃不完,只有進地窖里,有的會發(fā)霉爛掉,現在,游客多了,地里產的東西,再也不愁賣了”。
2014年5月,中央電視臺七套“美麗中國鄉(xiāng)村行”推出了一期“新干石頭村之旅”,燥石,這個“養(yǎng)在深閨人不識”的燥石,在全國觀眾面前,展示了自身的風采。2014年11月,燥石被列為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現在回村的年輕人也多了。
我一直覺得,只有人,才是小村最好的人文。
在“芃公廳”的空地前面,一個大大的石槽,吸引了我的眼球,那石槽有兩米長,一米寬,一尺厚。腦海里想起新嬌娘在旁邊洗衣服,雞鴨在腳邊遛彎的場景來,她身材魁梧的男人在旁邊為她擔水擰衣服,多美好。
站在石槽面前,我有點微微地自卑,相對于人來說,這龐然大物的石槽,這凝固的時光物語,其年齡,有一百年、兩百年,抑或是三百年,反正,它用“孤云獨自閑”的心境,一直陪著燥石,比人的壽命長得多。
“石礱歸來不看石,文溪下來不談水”。爬山看石礱,是燥石的另一個看點。那些石礱,如凝固的韻腳,形態(tài)各異,鬼斧神工。據說,從前的從前,村里的秀才趕豬,天黑了,豬還沒趕下山,最后,這些豬變成了石頭。難怪,再看那些石頭時,有的像憨豬,有的像乳豬。我找到一塊大大的石頭,靠在上面,穩(wěn)穩(wěn)的,似乎有了靠山。
山風吹起,剛才趕路時的急切心情,慢慢放下,我似乎成了神仙。在才地巖,大塊大塊的石頭,兀立著,就像是奇石博物館。這邊是蛤蟆觀天,那邊是神龜出竅,前面是雄鷹展翅,后面是鳥雀出籠。本地的一位俊俏的女子說:“春天里,這里滿山杜鵑花,撲棱棱地盛開著,成了別處看不到的燥石花海,到時候,你們再來看,更舍不得走!”
我見過許多隆起的山,像這座山,兀然傲立于連綿的群山之間,將天和地攬入懷中,把日和月高高托起,四季,在這里且靈且美,真是有點奇特。在這里,山霧、山風、山泉、山林、山里人,哪一樣,不是有味的看點呢。
在神龜出竅的大石頭上,一位率性的男子站在烏龜殼上,對著藍天做飛翔狀。“日作硯臺霞作墨,峰為書案地為箋!贝藭r此刻,神龜上的勇士,也成了現世的神仙。幾縷白云在山間徐徐穿梭,遠處的燥石村,在郁郁蔥蔥的山凹里,如若隱若現的版畫。
燥石是典型的高山小村,以前,因為不通公里,這里被稱為“新干的小西藏”,養(yǎng)在深山人未識。近幾年,隨著原生態(tài)旅游元素被推廣和宣傳,燥石的名氣越來越大,游客越來越多。村民們看準商機,這里的高山土雞、土燒酒、糍粑、野韭菜餅、白心紅薯、生姜,供不應求,家家戶戶都增加了收入。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園籬下菊,今日幾花開?”燥石,窖藏一壇鄉(xiāng)愁的燥石,它隱秘的美,還需要我們的眼睛去逐一發(fā)現。本來我以為,下山還是按原路返回,好讓我再一次尋覓燥石的景色和氣息。我甚至還想在燥石駐留,用一天半的時間和村里的老人嘮嗑,用一天的時間爬山,和一塊塊神奇的石頭說話,用半天時間,幫老鄉(xiāng)曬秋和劈柴?墒,到了“神龜出竅”的巨石后,有一條新修的公路直接下山了,沒有再回到燥石村,心中不免有些惆悵。
坐車離開燥石,山道上,一叢曼妙的蘆葦向我們點頭道別,忽然,天邊的落日從云層里跳出來,那絢麗的晚霞,將大山和遠處的燥石村,一并涂上了出彩的亮色。
【燥石,窖藏一壇鄉(xiāng)愁散文】相關文章:
鄉(xiāng)愁的散文07-29
鄉(xiāng)愁悠悠散文07-19
關于鄉(xiāng)愁散文10-29
那一絲鄉(xiāng)愁散文05-01
吻別學壇,筆墨涌起散文04-29
孤獨鄉(xiāng)愁優(yōu)美散文05-04
客居者的鄉(xiāng)愁散文05-02
濃濃故鄉(xiāng)愁散文06-24
微風不燥,陽光正好散文05-01
鄉(xiāng)愁的棲息地散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