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京天壇導游詞【完整】
天壇,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
北京天壇導游詞【完整】
。下面是由應屆畢業(yè)生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北京天壇導游詞,希望能夠幫到您!北京天壇導游詞
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00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16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18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00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16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18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蜀酚罱ㄓ诿骷尉妇拍,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00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16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18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蜀酚罱ㄓ诿骷尉妇拍,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00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16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18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
資料共享平臺
《北京天壇導游詞【完整】》(http://m.stanzs.com)。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00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16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18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00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16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18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蜀酚罱ㄓ诿骷尉妇拍,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00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16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18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
【北京天壇導游詞完整】相關文章:
北京故宮導游詞貫口06-01
《老男孩》歌詞完整版03-16
完整的辭職信模板(精選25篇)08-15
北京寒假放假安排03-13
學習教育前期準備工作報告【完整】04-07
巴黎奧運會足球賽程完整版08-09
導游詞編寫的技巧06-01
編寫導游詞技巧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