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案設計(集合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數學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具體的現實情境中,認識一個角的余角和補角,掌握余角和補角的性質。
、、了解方位角,能確定具體物體的方位。
2、過程與方法:
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和知識運用能力,學會簡單的邏輯推理,并能對問題的結論進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觀察、歸納、推理對數學知識中獲取數學猜想和論證的重要作用,初步數學中推理的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能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中獲益。
重、難點及關鍵:
1、重點:認識角的互余、互補關系及其性質,確定方位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2、難點:通過簡單的推理,歸納出余角、補角的性質,并能用規(guī)范的語言描述性質是難點。
3、關鍵:了解推理的意義和推理過程是掌握性質的關鍵。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間斷了兩次很長的時間,歷經約二百年才完工。設計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開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而傾斜。
二、新課講解:
1、探究互為余角的定義:
如果兩個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這兩個角叫做互為余角,其中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余角。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練習⑴:
圖中給出的各角,那些互為余角?
3、探究互為補角的定義:
如果兩個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這兩個角叫做互為補角,其中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補角。即:3是4的補角或4是3的補角。
4、練習⑵:
。1)圖中給出的各角,那些互為補角?
。2)填下列表:
a的余角 a的補角
5
32
45
77
6223
x
結論:同一個銳角的補角比它的余角大90。
。3)填空:
、70的余角是 ,補角是 。
、赼(90)的它的余角是 ,它的補角是 。
重要提醒:ⅰ(如何表示一個角的余角和補角)
銳角a的余角是(90a )
a的補角是(180a )
、⒒ビ嗪突パa是兩個角的數量關系,與它們的位置無關。
5、講解例題:
例1:若一個角的補角等于它的余角4倍,求這個角的度數。
解: 設這個角是x ,則它的補角是( 180-x),余角是(90-x) 。
根據題意得:
(180-x)= 4 (90-x)
解之得: x =60
答:這個角的度數是60 。
6、練習⑶:
一個角的補角是它的3倍,這個角是多少度?
7、探究補角的性質:
如圖1 與2互補,3 與4互補 ,如果1=3,那么2與4相等嗎?為什么?
教師活動:操作多媒體演示。
學生活動:觀察圖形的運動,得出結果:4
補角性質: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
教師活動:向學生說明,以上從觀察圖形得到的結論,還可以從理論上說明其理由。
∵ 1 +2=180, 3 +4=180
2=180-1 , 4=180- 3
∵ 1 =3
180-1 =180- 3
即:2 =4
8、探究余角的性質:
如圖1 與2互余,3 與4互余 ,如果1=3,那么2與4相等嗎?為什么?
教師活動:操作多媒體演示。
學生活動:觀察圖形的運動,得出結果:4
余角性質: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教師活動:向學生說明,以上從觀察圖形得到的結論,還可以從理論上說明其理由。
∵ 1 +2=90, 3 +4=90
2=90-1 , 4=90- 3
∵ 1 =3
90-1 =90- 3
即:2 =4
9、講解例題:
例2:如圖,AOB=90COD=EOD=90,C,O,E在一條直線上,且4,請說出1與3之間的關系?并試著說明理由?
解:3
∵ 2= COD=90
3+2= AOB=90
3 (等角的余角相等)
10、練習⑷:
如圖AOB = 90 COD = 90 則1與2是什么關系?
11、講解方位角:
(1)認識方位:
正東、正南、正西、正北、東南、
西南、西北、東北。
。2)找方位角:
ⅰ乙地對甲地的方位角 ⅱ甲地對乙地的.方位角
12、講解例題:
例3:選擇題:
(1)A看B的方向是北偏東21,那么B看A的方向( )
A:南偏東69 B:南偏西69 C:南偏東21 D:南偏西21
(2)如圖,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OC的方向是北偏東60
B: OC的方向是南偏東60
C: OB的方向是西南方向
D: OA的方向是北偏西22
(3)在點O 北偏西60的某處有一點A,在點O南偏西20的某處有一點B,則AOB的度數是( )
A:100 B:70 C:180 D:140
例4:如圖.貨輪O在航行過程中,發(fā)現燈塔A在它南偏東60的方向上,同時,在它北偏東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又分別發(fā)現了客輪B,貨輪C和海島D.仿照表示燈塔方位的方法畫出表示客輪B,貨輪C和海島D方向的射線.
三、課堂小結:
1、本節(jié)課學習了余角和補角,并通過簡單的推理,得到出了余角和補角的性質。
2、了解方位角,學會了確定物體運動的方向。
四、課外作業(yè):
1、課本第114頁:9、11、12題。
2、學習指要第78-79頁:訓練二和訓練三。
課后反思: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2
教學目標
。ㄒ唬┲R認知要求
1。回顧收集數據的方式。
2;仡櫴占瘮祿䲡r,如何保證樣本的代表性。
3;仡欘l率、頻數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4。回顧刻畫數據波動的統(tǒng)計量:極差、方差、標準差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5。能利用計算器或計算機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
(二)能力訓練要求
1。熟練掌握本章的知識網絡結構。
2。經歷數據的收集與處理的過程,發(fā)展初步的統(tǒng)計意識和數據處理能力。
3。經歷調查、統(tǒng)計等活動,在活動中發(fā) 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楦信c價值觀要求
1。通過對本章內容的回顧與思考,發(fā)展學 生用數學的意識。
2。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1。建立本章的知識框架圖。
2。體會收集數據的方式,保證樣本的代表性,頻率、頻數及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統(tǒng) 計量在實際情境中的意義和應用。
教學難點
收集數據的方式、抽樣時保證樣本的代表性、頻率、頻數、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統(tǒng)計量在不同情境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本章的內容已全部學完,F在如何讓你調查一個情況。并且根據你獲得數據,分析整理,然后寫出調查報告,我想大家現在心里應該有數。
例如,我們要調查一下“上網吧的人的年齡”這一情況,我們應如何操作?
先選擇調查方式,當然這個調查應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因為我們不可能調查到所有上網吧的人,何況也沒有必要。
同學們感興趣的話,下去以后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調查,然后再作統(tǒng)計分析,然后把調查結果匯報上來,我們可以比一比,哪一個組表現最好?
二、講授新課
1。舉例說明收集數據的方式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2。抽樣調查時,如何保證樣本的代表性?舉例說明。
3。舉出與頻數、頻率有關的幾個生活實例?
4。刻畫數據波動的統(tǒng)計量有 哪些?它們有什么作用?舉例說明。
針對上面的幾個問題,同學們先獨 立思考,然后可在小組內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我們每組選出代表來回答。
。ń處熆蓞⑴c到學生的討論中,發(fā)現同學們前面知識掌握不好的地方,及時補上)。
收集數據的方式有兩種類型:普查和抽樣調查。
例如:調查我校八年級同學每天做家庭作業(yè)的時間,我們就可以用普查的形式。
在這次調查中,總體:我校八年級全體學生每天做家庭作業(yè)的`時間;個體:我校八年級每個學生每天做家庭作業(yè)的時間。
用普查的方式可以直接獲得總體情況。但有時總體中個體數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較大;有時受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對所有個體進行普查;有時調查具有破壞性,不允許普查,此時可用抽樣調查。
例如把上面問題改成“調查全國八年級同學每天做家庭作業(yè)的時間”,由于個體數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也較大,此時就采取抽樣調查,從總體中抽取一個樣本,通過樣本的特征數字來估計總體,例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極差、方差等。
上面我們回顧了為了了解某種情況而采取的調查方式:普查和抽樣調查,但抽樣調查必須保證數據具有代表性,因為只 有這樣,你抽取的樣本才能體現出總體的情況,不然,就會失去可靠性和準確性。
例如對我們班里某門學科的成績情況,有時不僅知道平均成績,還要知道90分以上占多少,80到90分之間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這時,我們只要看一下每個學生的成績落在哪一個分數段,落在這個分數段的分數有幾個,表明數據落在這個小組的頻數就是多少,數據落在這個小組的頻率就是頻數與數據總個數的商。
刻畫數據波動的統(tǒng)計量有極差、方差、標準差。它們是用來描述一組數據的穩(wěn)定性的。一般而言,一組數據的極差、方差或標準差越小,這組數據就越穩(wěn)定。
例如:某農科所在8個試驗點,對甲、乙兩種玉米進行對比試驗,這兩種玉米在各試驗點的畝產量如下(單位:千克)
甲:450 460 450 430 450 460 440 460
乙:440 470 460 440 430 450 470 4 40
在這個試驗點甲、乙兩種玉米哪一種產量比較穩(wěn)定?
我們可以算極差。甲種玉米極差為460-430=30千克;乙種玉米極差為470-430=40千克。所以甲種玉米較穩(wěn)定。
還可以用方差來比較哪一種玉米穩(wěn)定。
s甲2=100,s乙2=200。
s甲2<s乙2,所以甲種玉米的產量較穩(wěn)定。
三。建立知識框架圖
通 過剛才的幾個問題回顧思考了我們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下面構建本章的知識結構圖。
四、隨堂練習
例1一家電腦生產廠家在某城市三個經銷本廠產品的大商場調查,產品的銷量占這三個 大商場同類產品銷量的40%。由此在廣告中宣傳,他們的產品在國內同類產品的銷售量占40%。請你根據所學的統(tǒng)計知識,判斷該宣傳中的數據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分析:這是一道判斷說理型題,它要求借助于統(tǒng)計知識,作出科學的判斷, 同時運 用統(tǒng)計原理給予準確的解釋。因此,該電腦生產廠家憑借挑選某城市經銷本產品情況,斷然說他們的產品在國內同類產品的銷量占40%,宣傳中的數據是不可靠的,其理由有二:第一,所取樣本容量太;第二,樣本抽取缺乏代表性和廣泛性。
例2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非典” 的斗爭中,疫情變化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請根據下面的疫情統(tǒng)計圖表回答問題:
。1)圖10是5月11日至5月29日全國疫情每天新增數據統(tǒng)計走勢圖,觀察后回答:
①每天新增確診病例與新增疑似病例人數之和超過100人的天數共有__________天;
、谠诒绢}的統(tǒng)計中,新增確診病例的人數的中位數是___________;
、郾绢}在對新增確診病例的統(tǒng)計中,樣本是__________,樣本容量是__________。
。2)下表是我國一段時間內全國確診病例每天新增的人數與天數的頻率統(tǒng)計表。(按人數分組)
、100人以下的分組組距是________;
、谔顚懕窘y(tǒng)計表中未完成的空格;
、墼诮y(tǒng)計的這段時期中,每天新增確診
病例人數在80人以下的天數共有_________天。
解:(1)①7 ②26 ③5月11日至29日每天新增確診病例人數 19
。2)①10人 ②11 40 0。125 0。325 ③25
五.課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回顧與思考這一章的重點內容,共同建立的知識框架圖,并進一步用統(tǒng)計的思想和知識解決問題,作出決策。
六.課后作業(yè):
七.活動與探究
從魚塘捕得同時放養(yǎng)的草魚240尾,從中任選9尾,稱得每尾魚的質量分別是1。5,1。6,1。4,1。6,1。3,1。4,1。2,1。7,1。8(單位:千克)。依此估計這240尾魚的總質量大約是
A。300克 B。360千克C。36千克 D。30千克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3
教學目標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學會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幾個解和檢驗某對數值是否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學會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個未知數用另一個未知數的一次式來表示;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類比的思想方法,并滲透德育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二元一次方程的意義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難點:把一個二元一次方程變形成用關于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形式,其實質是解一個含有字母系數的方程.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新聞鏈接:桐鄉(xiāng)70歲以上老人可領取生活補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課教學:
引導學生觀察方程80a+150b=902880與一元一次方程有異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兩個未知數,并且所含未知數的項的次數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學習:
給定方程x+2y=8,男同學給出y(x取絕對值小于10的整數)的值,女同學馬上給出對應的x的值;接下來男女同學互換.(比一比哪位同學反應快)請算的最快最準確的.同學講他的計算方法.提問:給出x的值,計算y的值時,y的系數為多少時,計算y最為簡便?
4.課堂練習: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則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變形為y=當x=2時,y=_
5.課堂總結: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義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書寫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關性;
(3)會把二元一次方程化為用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形式.
作業(yè)布置
本章的課后的方程式鞏固提高練習。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4
學習目標 1、了解負數是從實際需要中產生 的;
2、能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理解數0表示的量的意義;
3、會用正負數表示實際問題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重點
難點 重點:正、負數的概念,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難點:理解負數的概念和數0表示的量的意義
教學流程 師生活動 時間 復備標注
一、導入新課
我先向同學們做個自我介紹,我姓 ,大家可 以叫我 老師,身高 米,體重 千克,今年 歲,教 齡是年齡的 ,我將和同學們一起度過三年的初中學習生活.
老師剛才的介紹中出現了一些數,它們是些什么數呢?
[投影1~3:圖1.1-1]人們由記數、排序,產生了數1,2,3……等整數;為了表示“沒有”、“空位”引進了數0;測量和分配有時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為此產生了分數和小數. 所以,數產生于人們實際生產和生活的 需要.
在生活中,僅有整數和分數夠用了嗎?
二、新授
1、自學章前圖、第2 頁,回答下列問題
數-3,3,2,-2,0,1.8%, -2.7%,這些數中 ,哪 些數與以前學習的數不同?
什么是正數,什么是負數?
歸納小結:像3、2、2.7%這樣大于零的數叫做正數,像-3、-2、-2.7%這樣在正數前面加上負號“-”的數叫做負數.根據需要,有時在正數前面也加上“+”(正)號,例如,+2、+0.5、+ 1/3,…,就是2、0.5、1/3,….
這樣,一個數就由兩部分組成,數前面的“+”、“-”號叫做它的符號,后面的部分叫做這個數的絕對值.
如數-3.2的符號是“一”號,絕對值是3.2,數5的符號是“+”號,絕對值是5.
2、自學第2—3頁,回答下列問題
大于零的數叫做正數,在正數前面加上負號“-”的`數叫做負數,那么 0是什么數呢?
0有什么意義?
歸納小結:數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它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
0的意義已不僅僅是表示“沒有”,它還可以表示一個確定的量.
3、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自學課本3—4頁
有哪些相反意義的量?
請舉出你所知道的相反意義的量?
“相反意義的量”有什么特征?
歸納小結:一是意義相反,二是有數量,而且是同類量.
完成3頁練習
4、例題
自學例題,完成 歸納。尋找問題。
完成4頁練習
三、課堂達標練習
課本第5頁練習1、2、3、4、7、8.
四、課堂小結
1、到目前為止,我們學習的數有哪幾種?
2、什么是正數、負數?零僅僅表示“沒有”嗎?
3、正數和負數起源于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后來正數和負數在許多方面被廣泛地應用. 明確目標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5
學習目標:
1、會推導完全平方公式,并能用幾何圖形解釋公式;
2、利用公式進行熟練地計算;
3、經歷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導過程,發(fā)展符號感,體會特殊一般特殊的認知規(guī)律。
學習過程:
(一)自主探索
1、計算:(1)(a+b)2 (2)(a-b)2
2、你能用文字敘述以上的結論嗎?
(二)合作交流:
你能利用下圖的面積關系解釋公式(a+b)2=a2+2ab+b2嗎?與同學交流。
(三)試一試,我能行。
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
(1)(x+6)2 (2)(a+2b)2 (3)(3s-t)2[來源:中.考.資.源.網]
(四)鞏固練習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
A組:
(1)( x+ y)2 (2)(-2m+5n)2
(3)(2a+5b)2 (4)(4p-2q)2
B組:
(1)( x- y2) 2 (2)(1.2m-3n)2
(3)(- a+5b)2 (4)(- x- y)2
C組:
(1)1012 (2)542 (3)9972
(五)小結與反思
我的.收獲:
我的疑惑:
(六)達標檢測
1、(a-b)2=a2+b2+ .
2、(a+2b)2= .
3、如果(x+4)2=x2+kx+16,那么k= .
4、計算:
(1)(3m- )2 (2)(x2-1)2
(2)(-a-b)2 (4)( s+ t)2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學生能應用矩形定義、判定等知識,解決簡單的證明題和計算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矩形的判定.
2.難點:矩形的判定及性質的綜合應用.
三、例題的意圖分析
本節(jié)課的三個例題都是補充題,例1在的一組判斷題是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判定矩形的條件,老師們在教學中還可以適當地再增加一些判斷的題目;例2是利用矩形知識進行計算;例3是一道矩形的判定題,三個題目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來綜合應用矩形定義及判定等知識的.
四、課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質?
3.矩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么共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
4.事例引入:小華想要做一個矩形像框送給媽媽做生日禮物,于是找來兩根長度相等的短木條和兩根長度相等的長木條制作,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檢測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嗎?看看誰的方法可行?
通過討論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對角錢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個四邊形是矩形,知道三個角是直角,條件就夠了.因為由四邊形內角和可知,這時第四個角一定是直角.)
五、例習題分析
例1(補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1)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
(2)有四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
。3)四個角都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
。4)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
。5)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邊形是矩形; ()
(6)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
。7)對角線相等,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
。8)一組鄰邊垂直,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9)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
指出:
。╨)所給四邊形添加的條件不滿足三個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給四邊形添加的條件是三個獨立條件,但若與判定方法不同,則需要利用定義和判定方法證明或舉反例,才能下結論.
例2 (補充)已知 ABCD的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AOB是等邊三角形,AB=4 cm,求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分析:首先根據△AOB是等邊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計算邊長,從而得到面積值.
解:∵ 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AO= AC,BO= BD.
∵ AO=BO,
AC=BD.
ABCD是矩形(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在Rt△ABC中,
∵ AB=4cm,AC=2AO=8cm,
BC= (cm).
例3 (補充) 已知:如圖(1), ABCD的四個內角的平分線分別相交于點E,F,G,H.求證:四邊形EFGH是矩形.
分析:要證四邊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題目可分解出基本圖形,如圖(2),因此,可選用“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來證明.
證明:∵ 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AD∥BC.
DAB+ABC=180.
又 AE平分DAB,BG平分ABC ,
EAB+ABG= 180=90.
AFB=90.
同理可證AED=BGC=CHD=90.
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六、隨堂練習
1.(選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ˋ)有一組對角是直角的四邊形一定是矩形(B)有一組鄰角是直角的'四邊形一定是矩形
(C)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矩形 (D)對角互補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2.已知:如圖 ,在△ABC中,C=90, CD為中線,延長CD到點E,使得 DE=CD.連結AE,BE,則四邊形ACBE為矩形.
七、課后練習
1.工人師傅做鋁合金窗框分下面三個步驟進行:
、 先截出兩對符合規(guī)格的鋁合金窗料(如圖①),使AB=CD,EF=GH;
、 擺放成如圖②的四邊形,則這時窗框的形狀是 形,根據的數學道理是: ;
、 將直角尺靠緊窗框的一個角(如圖③),調整窗框的邊框,當直角尺的兩條直角邊與窗框無縫隙時(如圖④),說明窗框合格,這時窗框是 形,根據的數學道理是: ;
2.在Rt△ABC中,C=90,AB=2AC,求A、B的度數.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經歷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的活動過程,體會出從不同方向看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結果;能識別從不同方向看幾何體得到相應的平面圖形。
過程與方 法:通過觀察能畫出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圖形(三視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視圖是描述幾何體的重要工具,使學生明白看待事物時,要從多個方面進行。
教學重點:學會從不同方向看實物的方法,畫出三視圖。
教學難點:畫出三視圖,由三 視圖判斷幾何體。
教材分析:本節(jié)內容是研究立體圖形的又一重要手 段,是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與前后知識聯系不大,學好本課的關鍵是尊重視覺效果,把立體圖形映射成平面圖形,其間要進行三維到二維這一實質性的變化。在由三視圖還原立體圖形時,更需要一個較長過程,所以本節(ji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幾何體來降低難度。
教學方法:情境引入 合作 探究
教學準備:課件,多組簡單實物、模型。
課時安排:1課時
環(huán)節(jié) 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 計 意 圖
創(chuàng)
設
情
境 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演示廬山景觀,請學生背誦蘇東坡《題西林壁》, 并說說詩中意境。
并出現: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觀賞美景
思考“嶺”與“峰”的區(qū)別。 跨越學科界限,營造一個嶄新的教學學習氛圍,并從中挖掘蘊含的數學道理。
新
課
探
究
一
1、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實物組合體,請三名學生分別站在講臺的左側、右側和正前方觀察,并讓他們畫出草圖,其他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對應三個同學,也分別畫出 所見圖形的草圖。
2、看課本13頁“觀察與思考”。
圖:
你能說出情景的先后順序嗎?你是通過哪些特征得出這個結論的?
總結:通過以前經驗,我們可知,從不同的方向看物體,可能看到不同圖形。
3、從實際生活中舉例。
觀察,動手畫圖。
學生觀察圖片,把圖片按時間先后排序。
利用身邊的'事物,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激發(fā)學生潛能,感受新知。
讓學生感知文本提高自學能力。
利于拓寬學生思維。
新
課
探
究
二 1、感知文本。學生閱讀13頁“觀察與思考2”,
圖:
2、上升到理性知識:
。1)從上面看到的圖形叫俯視圖;
(2)從左面看到的圖形叫左視圖;
。3)右正面看到的圖形叫主視圖;
3、練一練:分別畫出14頁三種立體圖形的三視圖,并回答課本上 三個問題。(強調上下左右的方位不要出錯) 學生閱讀,想象。
學生分組練習,合作交流。 把已有經驗重新建構。
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 。
體會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成功的喜 悅。
新課探究三 1、連線,把左面的三視圖與右邊的立體圖形連接起來。
主視圖 俯視圖 左視圖 立體圖形
2、歸納:多媒體課件演示
先由其中的兩個圖為依據,進行組合,用第三個圖進行檢驗。
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得出答案后,小組之間合作交流,互相評價。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思考問題的方法。
把由空間到平面的轉化過程逆轉回去,充分利用本課前階段的感知,可以降低難度。
課堂反饋
1、考查學生的基礎題。
2、用小立方體搭成一個幾何體,使它的主視圖和俯視圖如圖所示, 搭建這樣的幾何體,最多需要幾個小立方體?至少需要幾個小立方體?
主視圖 俯視圖 學生獨立自檢
學生總結出以俯視圖為基礎 ,在方格上標出數字。
簡單知識,基本方法的綜合
課堂總結
1、學習到什么知識?
2、學習到什么方法?
3、哪些知識是自己發(fā)現的?
4、哪些知識是討論得出的?
學生反思
歸納 讓學生有成功喜悅,重視與他人合作。
附:板書設計
1.4 從不同方向看幾何體
教學反思:
從 蘇東坡的詩詞《題西林壁》引,配以多彩的畫面,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生動的教學環(huán)境。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動手操作,師生、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并輔以多媒體課件的合理應用,讓學生完全處于一種高參與狀態(tài)。最終實現 了素材與實際相結合,經驗與挑戰(zhàn)相作用,立體與平面相轉換。本課中引入了課本中沒有而學生也能接受的三個概念:主視圖、俯視圖、左視圖。教者很難把握學生的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8
一、教學案例的特點
1、案例與論文的區(qū)別
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qū)別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fā)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后;一個是預期達到什么目標,一個是結果達到什么水平。教學設計不宜于交流,教學案例適宜于交流。
3、案例與教學實錄的區(qū)別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并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或理性思考)。
4、教學案例的特點是
——真實性:案例必須是在課堂教學中真實發(fā)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須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問題的故事;
——濃縮性:必須多角度地呈現問題,提供足夠的信息;
——啟發(fā)性:必須是經過研究,能夠引起討論,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數學案例的結構要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數學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么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一個重點班級還是普通班級,是有經驗的優(yōu)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執(zhí)教,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fā)生是否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么問題,例如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學困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fā)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或是觀察學生的獨立學習情況,等等;蛘呤且粋什么樣的數學任務解決過程和方法,在課程標準中數學任務認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樣,在課堂教學中數學任務認知水平的發(fā)展怎么樣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fā)的角度切入,選擇并確立主題。
(3)情節(jié)。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首先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外顯的和內隱的)活動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jié)寫清楚。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就要把學生怎么從“不會”到“會”的轉折過程,要把學習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細節(jié)寫清楚,要把教師觀察到的學生學習行為,學習行為反映的學生思想、情感、態(tài)度寫清楚,或者把小組合作學習的突出情況寫清楚,或者把個別學生獨立學習的典型行為寫清楚。不能把“任務”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任務”的完成過程,說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學生學習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于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5)反思。對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是一個學困生轉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理論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guī)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fā),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啟發(fā)。
三、初中數學教學案例主題的選擇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可從以下六方面選擇主題:
(1)體現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
(2)體現教師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3)體現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教學的成功經驗;
(4)體現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方法;
(5)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
(6)體現教學中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關注和評價,以及怎樣幫助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fā)展,等等。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說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2. 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水費和出租車計費問題;
3.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一題多解,學會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初 步體會數學建模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增強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
2. 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認識到學習數學的用處,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數學意識。
教學重點:構建“數學模型”,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難點:挖掘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 方法:探究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題情境:
據《北京日報》報道:北京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300立方米,僅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 ,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
(1)問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
。2)北京市一年漏掉的水相當于新建一個自來水廠全年的產量。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市至少有6×105個水龍頭和 2×105個抽水馬桶漏水,如果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能漏 掉a立方米的水;一個漏水馬桶,一個月漏掉b立方米水,那么一個月造成的水流失量至少多少立方米(用含a、b的代數式表示);
水資源透支令人擔憂,節(jié)約用水迫在眉睫。你家每月用水水多少呢?連續(xù)觀察并記錄一個星期的自來水表示數,估算本月你家共用多少立方米水?按3.7元/立方米計算應交納多少水費?
小紅家上月5日自來水表的讀數為344米3,本月5日自來水表各指針的位置如圖所示,這時水表的示數 是_______ 米3,所以一個月來她家用去_______米3水(讀數到米3即可), 應繳納水費 元.
水費是由哪幾個量決定的?(答:單價、用量)
三者之間的關系:單價×用量=水費.
二、呈現問題,自主探究
(一) 水費問題
問題:實行新的階梯水價后你會計算自家的水費嗎?
資料表明:“按照《北京市水價調整及階梯式水價初步方案》,對于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價格級差擬采用1:3,即第一級水量價格為居民基本生活水價,第二級水量價格為居民基本生活水價的3倍,階梯式水價的計量方法將按四口家庭核定水量基數,每人月均用水量3立方米,為了方便居民用水淡旺季自行調劑,實行階梯式水價以后,每半年查一次水表.”
若居民基本生活用水費用為每立方米3.7元。某戶 共4口人,上下半年各繳納水費543.9元和259元,問上下半年各用水多少立方米?
分析:階梯式水價水費的計算,需要分別按不同的單價進行計算。單價分別為3.7元和11.1元.
解: (元)
設上半年用水為x立方米,根據題意列方程,得
解這個方程,得
下半年用水為: (立方米)
答:上半年用水97立方米,下半年 用水70立方米.
說明:本題也可采用計算的方法直接得到結果.
例1:某市收水費按以下規(guī)定:若每月每戶用量不超過20立方米,則按每立方米1.2元收費,若超過20立方米,則超過部分每立方米按2元收費.如果某戶居民在某月所交水費的平均水價為每立方米1.5元,那么他家這個月共用了多少立方米的`水?
分析:
單價 數量(立方米) 水費(元)
未超部分 1.2 20 1.2×20
超過部分 2 (x-20) 2(x-20)
平均 1.5 x 1.2×20+2(x- 20)
水費應按兩部分計算, 即單價分別為1.2元和2元.
解:設他家這個月共用x立方米的水.
1.5x=1.2×20+2(x-20)
x=32
答:他家這個月共用32立方米的水.
(二)出租車計費問題
例2:
乘某市的一種出租汽車起價10元(即行駛在4km以內都需付10元的車費),達到 或超過4km后,每增加1km加價1.2元(不足1km的部分按1km計算).超過15千米,加收50%的空駛費.現在小紅乘這種出租汽車從甲地到乙地,支付車費34元.求甲、乙兩地的路程大約是多少?
分析:收空駛費了嗎?即超過15千米嗎?如何判斷?
15千米收費:10+1.2×11=23.2(元)
34 > 23.2
所以,超過了15千米.
總費用應分三段計費:(1)10元:4千米 ;(2)1.2×(15-4)=13. 2元:11千米 ;(3)超過15千米部分的費用,單價1.8元.
解:設甲、乙的路程大約是x千米,由題意得,
10+1.2×(15-4)+1.2×(1+50%)(x-15)=34
解這個方程得:x=25
答:甲、乙兩地的路程大約是25千米.
鞏固練習:書P119/2
三、提高拓展,發(fā)展創(chuàng)新:
圍繞出租車計費的多 種情況,學生分組進行編題并解答。
由學生利用投影進行展示,其他學生給與評價.
四、師生共同小結:
1. 本節(jié)課我們共同研究的問題是什么?共同點是:由于單價的變化,必須要分段計算.
2.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是什么?
3. 你的收獲是什么?
五、作業(yè):
整理分組編題 及解答的筆記.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10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2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會根據簡單數量關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3體驗用嘗試、檢驗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與方法。
【教學重點】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貫穿整章,因此“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與“嘗試檢驗法”求解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
用嘗試、檢驗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比較復雜,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
【學習準備】
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1)3
(2)1;
(2)x31;
。3)3x5;
。4)2xy4;
。5)x31;
。6)3x14.
2.方程與等式有什么聯系與區(qū)別?
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重要數學模型,需要我們進一步學習研究。
【課本導學】
思考一閱讀并解答課本第114頁“合作學習”的三個問題,思考:
1.列方程就是根據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寫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1)原價為50元的衣服,按8折銷售,售價是多少元?原價若為x元呢?
(2)你能舉例說明你對“物體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物體承受的壓力就增加
。3)張明投進x個,那么“小杰投進的球的個數”可以怎樣表示?“3人一共投進的球數”怎樣表示?
你是怎么理解“三人平均每人投進14個球”這句話的.?
思考二觀察你所列的方程,這些方程之間有哪些共同的特點?請思考:
1.你可以從哪些角度對這些方程進行觀察呢?說說你的想法。
2.具有“合作學習”中所列方程一樣特點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你能說說這個名稱中“元”和“次”的含義嗎?[練習]完成課本第115頁課內練習
1.『歸納』判斷一個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應抓住哪幾個關鍵特點?
思考三閱讀課本第114頁倒數3行至第115頁正文結束,并思考下面的問題:
1.(1)如果一個數是方程有什么關系?
(2)如果一個數是方程350應該是多少?
。3)要判斷一個數是不是方程3m?2?1?m的解,你會怎么做?2.對方程2x12
14的解,這個數代入方程的左邊計算得到的值與14 3 1
x500的解,這個數代入方程的左邊計算得到的值10 2x12
14進行嘗試求解時,你認為x必須是整數嗎
x可以取21嗎20呢?x可以取10或者比10還小的值嗎?為什么?說說你的想法。
[練習]完成課本第115頁課內練習
2.『歸納』1.檢驗一個數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步驟有哪些?
2.用嘗試檢驗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你覺得關鍵的步驟有哪些?【盤點收獲】
【學習檢測】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x1是等式(b)x1是方程(c)方程是等式(d)等式是方程
2.下列式子中,屬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a)5x 1
。╞)ab8(c)1257(d)5x82x9 3
3.設某數為x,根據下列條件列出求該數的方程:
(1)某數加上1,再乘以2,得6.
(2)某數與7的和的2倍等于10.
。3)某數的5倍比某數小3.
4.某校初一年級328名師生乘車外出春游,己有2輛校車可乘坐64人,還需租用44座的客車多少輛?
設還需租用x輛,則可列出方程44x+64=328.
(1)寫出一個方程,使它的解是
2.【作業(yè)布置】略
【課后反思】
課堂教學總是在“預設”與“生成”間交融進行,如何根據學情做好充分的預設,又根據課堂生成靈活應變,這既能反映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又能展示教師的教學功底.反芻本課,筆者認為還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反思與改進:
1.忽略課堂“火花”,錯失追問良機
在交流對方程的共同特征探討的環(huán)節(jié),有一個同學直接說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名稱.【片斷實錄】
師:討論好了吧.哪個小組先來說說你們所歸納的特點.生8:這些等式都含有未知數的,用x或y來表示.師(板書):嗯,都含有未知數,這個未知數呢,有的地方是x,有的地方是y.還有呢?生8:還有黑板上的所有等式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師(驚喜):嗯,你都知道了所有的等式都是我們今天接下來要具體研究的一元一次方程,這位同學已經預習了呢.我們看,剛才這位同學歸納了:都含有未知數.那么請同學們看得更仔細一點,未知數在這里具有什么特征呢?
不難看出,筆者在這里沒有很好地抓住學生的課堂即時生成資源,用一句“嗯,……,這位同學已經預習了呢.”輕輕帶過,仍然拉著學生回到了預設的軌道“……,請同學們看得更仔細一點,未知數在這里具有什么特征呢?”如果當時直接問她“那么請你講講什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11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也學習了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菱形的性質和判定,對于類似的問題有一定的學習精力、經驗和感受,這將更有利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
二.教學任務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正方形的定義,弄清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關系。
2.掌握正方形的性質定理1和性質定理2。
3.正確運用正方形的性質解題。
能力目標:
1.通過四邊形的從屬關系滲透集合思想。
2.在直觀操作活動和簡單的說理過程中,發(fā)展學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主動探究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
1.通過理解四種四邊形內在聯系,培養(yǎng)學生辯證觀點
教學重點:正方形的性質的應用.
教學難點:正方形的性質的應用.
三、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 一個活動的平行四邊形木框、白紙、剪刀.
學生用具:白紙、剪刀
教學過程設計分成四分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巧設情境問題,引入課題
第二環(huán)節(jié):講授新課
第三環(huán)節(jié):新課小結
第四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第一環(huán)節(jié) 巧設情境問題,引入課題
進入正題,提出本節(jié)課的研究主題正方形
第二環(huán)節(jié) 講授新課
主要環(huán)節(jié)
。1)呈現兩種通過不同途徑得到正方形的過程,給正方形下定義
。2)討論正方形的性質
(3)通過練習加強對正方形性質的理解
。4)尋找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間的相互關系。
(5)尋找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目的:
1.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也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因此想得到一個正方形,可以在矩形的基礎上強化邊的'條件得到,也可以在菱形的基礎上強化角的條件得到。于是在課上呈現這兩種變化,為后面尋求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關系打下基礎。
2. 由于采用了兩種正方形形成的方式,因此正方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都可以從中挖掘和發(fā)現。
大致教學過程
呈現一個平行四邊形變成正方形的全過程.(演示)
由于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wěn)定性,所以先把平行四邊形木框的一個角變?yōu)橹苯,再移動一條短邊,截成有一組鄰邊相等,此時平行四邊形變成了一個正方形.
這個變化過程,可用如下圖表示
由此可知:正方形是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即: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這個平行四邊形木框還可以這樣變化:先移動一條短邊,截成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再把一個角變成直角,此時的平行四邊形也變成了正方形.
這個變化過程,也可用圖表示
你能根據上面的變化過程,給正方形下定義嗎?
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正方形是一個角為直角的菱形,所以可以說: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由此可知: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即是鄰邊相等的矩形,也是特殊的菱形,即是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
因為正方形是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所以它的性質是它們的綜合,不僅有平行四邊形的所有性質,也有矩形和菱形的特殊性質,即:正方形具有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質.
正方形的性質:
邊:對邊平行、四邊相等
角:四個角都是直角
對角線:對角線相等,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是,它有幾條對稱軸?
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它有四條對稱軸,即:兩條對角線,兩組對邊的中垂線.
例題
。劾1]如圖,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兩條對角線相交于點O,求AOB,OAB的度數.
分析:本題是正方形的性質的直接應用.正方形的性質很多,要恰當運用,本題主要用到正方形的對角線的性質,即正方形的軸對稱性.
解:正方形ABCD是菱形,對角線AC,BD一定互相垂直,所以AOB=90.正方形ABCD是矩形,又是菱形,所以:BAD=90且對角線AC平分BAD,因此:OAB=45
拿出準備好的剪刀、白紙來做一做
將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兩次,然后剪下一個角,打開,怎樣剪才能剪出一個正方形?(學生動手折疊,想,剪切)
只要保證剪口線與折痕成45角即可.因為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把它分成四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把折痕作對角線,這時只需剪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打開即是正方形.
正方形是平行四邊形、矩形、又是菱形,那么它們四者之間有何關系呢?
正方形、矩形、菱形及平行四邊形四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它們的包含關系如圖:
此圖給出了正方形的判別條件,即怎樣判定一個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
先判定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再判定這個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然后再判定這個矩形是菱形;或者先判定一個四邊形是菱形,再判定這個菱形是矩形.
由于判定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方法各異,所給出的條件不一樣,所以判定一個四邊形是不是正方形的具體條件相應可作變化,在應用時要仔細辨別后才可以作出判斷.
第三環(huán)節(jié) 課堂練習
教材 隨堂練習1,2
第四環(huán)節(jié) 課時小結
正方形的定義: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質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性質可比較如下:(出示小黑板)
第五環(huán)節(jié) 課后作業(yè)
課本習題4.7 1,2,3.
四.教學設計反思
在教材中,并沒有明確的給出正方形的判定定理。那么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他們明確判定的方法。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本節(jié)課的開始,教師就采取了兩種方式呈現正方形的形成過程,在直觀上幫助學生認識了正方形與矩形、正方形與菱形之間的關系;在講解正方形性質的過程中又再次強化了這種認識。通過層層鋪墊,讓學生明確矩形+鄰邊相等就是正方形,菱形+一個直角就是正方形,如何判定圖形是矩形或是菱形,前面已經學習過,因此關于正方形的判定是需要一個條件一個條件“疊加”完成的。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12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命題的組成:條件和結論。 2。命題的真假 。 3。了解數學史。
(二)能力訓練要求
1.能夠分清命題的題設和結論。會把命題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 判斷命題的真假。
2.通過舉例判定一個命題是假命題,使學生學會反面思考問題的方法。
3.通過對歐幾里得《原本》 的介紹,感受幾何的演繹體系對數學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價值。
。ㄈ┣楦信c價值觀要求
1.通過舉反例的方法來 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說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兩方面的對立統(tǒng)一體。
2.通過了解數學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找出命題的條件(題設)和結論。
教學 難點
找出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教學過程
、.巧設現實情境,引入課題
上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命題,那么什么叫命題呢?
下面大家來 想一想:
觀察下列命題,你能發(fā)現這些命題有什么共同的結構特征?
(1)如果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個四邊形的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那么這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如果一個三角形是 等腰三角形,那 么這個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4)如果一個四邊形的對角線相等,那么這個四邊形是矩形。
(5)如果一個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那么這個四邊形是菱形。
學生分組討論。
、龠@五個命題都是用“如果……,那么……”的 形 式敘述的。
、诿總命題都 是由已知得到結論。
、圻@五個命題的每個命題都有條件和結論。
、.講授新課
1 .命題的組成:每個命題都有條件和結論兩部分組成。
條件是已知的事項,結論是由已知事項推斷 出的事項。
2.舉例說明 命題如何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倜黠@的。
、诓幻黠@的。
做一做
1.下列各命題的條件是什么?結論是 什么?
。1)如果兩個角相等,那么它們是對頂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 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條邊都 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積相等。
2.上述命題中哪 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你怎么知道它們是不正確的?
3.真命題和假命題
我們把正確的命題稱為真命題(tru e statement),不正確的命題稱為假命題(false statement)。
思考:如何證實一個命題是真命題呢?
4.我們這套教材有如下命題作為公理:
1.兩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
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 截,同位角相等。
3.兩邊及其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4.兩角及其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 等。
5.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 三角形全等。
6.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
、.課堂練習
Ⅳ.課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研究了命題的組成及真假。知道任何一個命題都是由條件和結論兩部分組成。命題分為真命題和 假命題。
在辨別真假命題時。注意:假命題只需舉一個反例即可。而真命題除公理和性質外,必須通過推理得證。
、.課后作業(yè)
2.預習提綱
。1)平行線的判定方法的證明
。2)如何進行推理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13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ㄒ唬﹥热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數軸上表示簡單不等式的解集.
。ǘ﹥热萁馕
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關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關系.本節(jié)課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導入常見行程問題的不等關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再通過對實例的進一步深入分析與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幾個概念.前面學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過類比教學、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幾個概念不難理解.但是對于初學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又進行數形結合,用數軸來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這樣直觀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對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幫助.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與解集的意義,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確地表示在數軸上.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與解集的意義,理解它們的區(qū)別與聯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數軸來表示簡單不等式的解集
。ǘ┠繕私馕
1.達成目標1的標志是:能正確區(qū)別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數式.
2.達成目標2的標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個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組成的一個集合.
3.達成目標3的標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個過程.
4、達成目標4的標志是: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數形結合的又一個重要體現,也是學習不等式的一種重要工具.操作時,要掌握好“兩定”:一是定界點,一般在數軸上只標出原點和界點即可,邊界點含于解集中用實心圓點,或者用空心圓點;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本節(jié)課實質是一節(jié)概念課,對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過類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類比教學,學生不難理解,但是對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義以及在數軸上正確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課前引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赢嬔菔厩榫凹とざ嗝襟w演示:兩個體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蹺蹺板上做游戲,現在換了一個大人上去,蹺蹺板發(fā)生了傾斜,游戲無法繼續(xù)進行下去了,這是什么原因呢?設計意圖:通過實例創(chuàng)設情境,從“等”過渡到“不等”,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立足實際引出新知
問題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在11︰20距離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車速應滿足什么條件?
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然后小組反饋交流結果.最后,老師將小組反饋意見進行整理(學生沒有討論出來的思路老師進行補充)
1.從時間方面慮:
2.從行程方面:<>50 3.從速度方面考慮:x>50÷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習慣,使他們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并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老師對問題解決方法的梳理與補充,發(fā)散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o扣問題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設問1:什么是不等式?
設問2:能否舉例說明?由學生自學,老師可作適當補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設問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設問
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嗎?由學生自學再討論.
老師點撥:由x>50÷得x>75說明x任意取一個大于75的數都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設問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設問
2:不等式的解集與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區(qū)別與聯系?由學生自學后再小組合作交流.
老師點撥: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個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組成的一個集合.
4.解不等式
設問1:什么是解不等式?由學生回答.
老師強調:解不等式是一個過程.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意識、有計劃、有條理地設計一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新知識.老師再適當點撥,加深理解.
。ㄋ模⿺敌谓Y合,深化認識
問題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數軸上如何表示x>75呢?問題
2:如果在數軸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師講解,注意規(guī)范性,準確性.老師適當補充:“≥”與“≤”的意義,并強調用“≥”或“≤”連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就是不等式.
設計意圖:通過數軸的直觀讓學生對不等式的解集進一步加深理解,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ㄎ澹w納小結,反思
提高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主要內容,并請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什么是不等式?
<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與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區(qū)別與聯系?
4、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設計意圖:歸納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交流心得,不斷積累學習經驗.
。┎贾米鳂I(yè),課外反饋
教科書第119頁第1題,第120頁第2,3題.
設計意圖:通過課后作業(yè),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對教學進度和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
六、目標檢測設計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屬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 +7>
、冖趚≥ y + 2 = 0④ 5x + 7設計意圖:讓學生正確區(qū)分不等式、等式與代數式,進一步鞏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① a與5的和小于7 ② a的與b的3倍的和是非負數
、壅叫蔚倪呴L為xcm,它的周長不超過160cm,求x滿足的條件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審題能力,既要正確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如“大于(小于)、非負數(正數或負數)、不超過(不低于)”等等,正確選擇不等號,又要注意實際問題中的數量的實際意義.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ㄒ唬。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二)。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三、教學過程
主要為習題處理,由淺入深,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
主要由學生完成,老師引導。
習題3。1中,1。2。3都是基礎知識題,讓學生到黑板上做幾道有代表意義的題,然后老師對錯的`給與糾正,讓學生對基礎知識題的正確把握。
主要針對學生比較難懂的應用題來講解;
習題5,把1400元獎學金按照兩種獎項獎給22名學生,其中一等獎每人200元,二等獎每人50元,獲得一等獎的學生有多少人?
分析:設獲得一等獎的學生有X人,由已知條件得:
X×200+(22—X)×50=1400
本題要讓學生理解這種設未知數建立方程的思想,設獲得一等獎的學生有X人,那么二等獎的人數就是22—X。
習題6,種一批樹苗,如果每人種10棵,則剩6棵樹苗未種,如果每人種12棵,則缺少6棵苗,有多少人種數?
分析:兩種方法種樹苗,等式就是總樹苗相等,設有X人種樹,
那么:10X+6=12X—6
所以找到等式就是列出方程的重要一步。
習題7,一輛汽車已經行駛了12000千米,計劃每月再行駛800千米,幾個月后這輛汽車將行駛20800千米?
分析:由已經行駛了12000千米,計劃每月再行駛800千米,最后達到20800千米,我們設X個月后達到目標,列出等式
12000+800X=20800
總之,找出他們之間存在的相等關系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讓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對拓廣探索中的題目老師要細心講解,因為學生對這些題的理解有困難。
四、課堂總結
通過大量的練習,及時鞏固所學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并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
五、作業(yè)布置
習題3。1第7、8題。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15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育資源和教育需求也隨之增長和變化。我校進行了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課題研究,而分層次備課是搞好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應在吃透教材、大綱的情況下,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好分層次教學的全過程。本文將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對分層教學教案設計進行初步探討。
1教學目標的制定
制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先要分清哪些屬于共同目標,哪些屬于層次目標。并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具體的要求。
2教法學法的制定
制定教法學法應結合各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如對A層學生少講多練,注重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對B層學生,則實行精講精練,注重課本上的例題和習題的處理;對C層學生則要求要低,淺講多練,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教學重難點的制定
教學重難點的制定也應結合各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4教學過程的設計
4.1情境導向,分層定標。教師以實例演示、設問等多種方法導入新課。要利用各種教學資料創(chuàng)設恰當的學習情境為各層學生呈現適合于本層學生水平學習的內容。
4.2分層練習,探討生疑。學生對照各自的目標分層自學。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實踐,自覺地去發(fā)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
4.3集體回授,異步釋疑!凹w回授”主要是針對人數占優(yōu)勢的B層學生,為解決具有共性的問題而組織的一種集體教學活動。教師為那些來不及解決的、不具有共性的問題分先后在層內釋疑即“異步釋疑”。
5練習與作業(yè)的設計
教師在設計練習或布置作業(yè)時要遵循“兩部三層”的原則!皟刹俊笔侵妇毩暬蜃鳂I(yè)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三層”是指教師在處理練習時要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第二、三兩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A層學生有練習的機會,B、C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fā)展的余地。
分層教學下教師不能再“拿一個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關心他們的進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形成成功的激勵機制,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所進步。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09-29
初中數學《等腰梯形的判定》教案設計08-26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20篇)08-01
初中數學教案設計15篇02-09
數學樂園的教案設計10-07
《數學廣角》教案設計10-11
《數學與文化》教案設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