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金華鄭義門-玄麓山 -資料
地處浦江盆地東部鄭宅鎮(zhèn)內(nèi),距縣城12公里,面積10.6平方公里,大小景點25處,
金華鄭義門-玄麓山
。鄭氏以孝義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葉,十五世同居共食(360余年),時稱義門鄭氏,故“鄭義門”。屢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太祖朱元璋親賜封“江南第一家”。
明開國文臣宋濂,從求學(xué)主教東明,舉家定居,致仕還鄉(xiāng),在此居住32年。鄭氏《家規(guī)》、《家儀》就是經(jīng)宋審訂,至今典籍尚存。
以“鄭氏宗祠”為中心的主建筑景觀群集。1994年,全國首屆宋濂暨中國古代家族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此舉行,稱其為“中國古代家族文化”、“儒學(xué)治家”的典范。鄭氏所崇尚的孝順父母。兄弟和睦、自強不息的人格理想,勤勞儉樸的持家原則,尊師重教的教育思想,“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際關(guān)系原則等,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guān)注。1991年日本研究“越系文化”著名學(xué)者鈴木滿南教授一行,專程來此考察,其專論先后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各國發(fā)表。
鄭氏宗祠坐東朝西,正門前是街,朝白麟溪。偏門朝南,橫掛“江南第一家”匾額。始建于元初,占地6600平方米,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其間經(jīng)過明清時期數(shù)次擴建,雖有破壞,但基本格局尚存,端莊嚴肅,古樸厚重。祠堂內(nèi)現(xiàn)有元丞相脫脫書寫的“白麟溪”碑,以及明太祖、明惠帝賜封的“孝義家”、“孝義堂”匾額,明萬歷《翰林學(xué)士宋公碑記》、《文侯賜祭之碑》和元明以來知名人士的榻聯(lián)匾額,還有宋濂所植的9株蒼勁古柏。
孝威泉在鄭宅鎮(zhèn)冷水塘沿,白麟溪南岸之溪邊。孝感泉井呈方形,縱橫丈許,水清涼,井上建有歇山頂方亭。據(jù)光緒《浦江縣志》載,宋鄭綺性至孝,母張氏嗜溪泉,值旱,鑿數(shù)仞不得泉,綺拗哭其下,三日夜不息,水為涌出,俄頃,溢丈余,人以為孝感所致,鑿旁石碑“孝感泉”三大字,明蜀獻王書,御史王理銘之,
資料
《金華鄭義門-玄麓山》(http://m.stanzs.com)。“一口尚義,九世同居”碑在鄭宅鎮(zhèn)上大街白麟溪南,元至正壬辰(公元1352年)二月,翰林學(xué)士榮祿公為中書平章政事,行省江浙,書“一門尚義、九世同居”八大字以贈,旋摹石碑,豎于同居炊址,示以垂戒后世。清乾隆戊寅(公元1758年)建造碑亭,咸豐辛酉,毀于兵火,光緒戊戌重建。
十橋九洞位于鄭宅鎮(zhèn)大街旁,白麟溪上建有古石橋十座。為單孔條石并列架砌,呈梯形狀,橋兩頭敞口,呈八字形,橋北豎有元丞相脫脫書“白麟溪”碑石。每座橋下設(shè)石閘,便于洗滌,故而稱十橋九閘,為鄭氏義門一大特色。
香火廳座南朝北,廳前中有廣場,原有房屋三間,為鄭氏總香火所在地,樓上供奉圣諭,稱圣諭樓。舊制高可二丈余,相素不事雕樓,兩旁皆小屋,后俱改樓房,高過正房。因年代久遠,將傾圯,于雍正辛亥改造樓廳五間,翻軒五間。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被日寇燒毀,抗戰(zhàn)勝利后重建,樓上圣諭樓三字匾額為民國時方青儒所書。
建文井老佛。據(jù)光緒《浦江縣志》和史仲彬《致身錄》載,明建文帝遜國出亡,謂浦陽鄭洽家(時官翰林院侍詔)忠孝可侍,遂匿其家,俄有蜚語者,文皇追捕其家,帝匿井中得脫,故名。鄭治隨建文帝出亡,輾轉(zhuǎn)西南,建文帝須發(fā)盡白,恍若老。至萬歷才有昭雪靖難死節(jié)之典,隨駕人員始得平反。鄭氏畫“老佛像”懸于昌三公祠之正位,意在祠旁悼念建文帝。其旁有盥聯(lián)一副“枯井念章龍隱跡,合村富社鳳來儀。”昌三公祠因供奉老佛而易名老佛社,祠宇保存完好。
東明書院前身為東明精舍。據(jù)光緒《浦江縣志》載,在東明山之陽,縣東三十里,元青田尉鄭德璋創(chuàng)精舍于此,為鄭氏子孫讀書之所。宋濂繼吳萊而主講二十余年,授經(jīng)著書,與其徒天臺方孝儒,義門諸弟子講學(xué)于此,有東明山精舍壁記。于乾隆癸未(公元1763年)鄭氏合族移建于義門外東偏里許,改稱東明書院,期間進行多次修茸,今存圍墻及乾隆壬午年重立東明收院石匾。
【金華鄭義門-玄麓山 -資料】相關(guān)文章:
金華瑯峰山資料08-30
安徽義門清真寺 -資料03-13
溫州甌浦山 -資料03-13
內(nèi)蒙古桌子山 -資料03-13
鼎湖山諸瀑介紹 -資料03-13
連云港花果山 -資料03-13
金華落鶴山介紹10-31
天壇資料08-15
泰山資料10-20
苦難的歷程 -資料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