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在自然創(chuàng)新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扮演
教學是一種藝術(sh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多種角色,這是由教師的多種職能決定的。能否演好這些角色,是上課成敗的關(guān)鍵。在幾年的自然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個自然教師應著重扮演好以下角色:一. 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
眾所周知,學始于疑,科學的發(fā)現(xiàn)始于問題。愛因斯坦說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謂問題,是指學生迫切希望獲得解答的關(guān)于教學內(nèi)容中的疑問。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有自行探究知識的興趣,有主動參與的激情。比如在教學《磁鐵》一課時,一開始上課,我就把一塊塑料的圓蓋放在一塊磁性小黑板上,這時有許多同學開始發(fā)問了:"咦,這個圓蓋怎么不掉下來?""如果放在那塊大黑板上,不知會怎么樣?"有幾個甚至想上來試一試。見此情景,我便請幾位學生上來試一試。幾位學生通過貼、看、敲、摸,終于發(fā)現(xiàn):"哈,小黑板是用鐵皮做的。""塑料圓蓋后面有磁鐵。"時機已到,于是我向?qū)W生講述了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研究的就是有關(guān)磁鐵的性質(zhì)。一下子,學生的興致就提高了,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當然,在不同課題的教學中還可以采用投影、錄像、謎語、故事等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敢于提問、敢于探究的情境,這是教師必須努力扮演好的一個角色。
二. 物質(zhì)材料的提供者。
培養(yǎng)學生自行探究、獲得知識的能力就必須要讓他們親自觀察實驗,通過動手、動腦去獲得知識。教師要為他們的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物質(zhì)材料。在上《食鹽哪里去了》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我準備了沙子、高錳酸鉀、糖、味精、棉花等多種材料,學生通過對這些材料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錳酸鉀、糖、味精等物質(zhì)放入水中后,變成極小的微粒、均勻地分散在水中,而沙子、棉花放入水中卻沒有發(fā)現(xiàn)同樣的情況,只是沉入水底,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使學生明白了物質(zhì)在水里有溶解與不溶解兩種情況。在學習中,學生就是依據(jù)教師提供的材料一步步地進行實驗、研究、分析、思考而獲得知識。教師作為物質(zhì)材料的提供者,當然不能所有的材料都由教師準備,在教學中,凡是學生可以自備的材料,我都事先囑咐學生帶好。因為這樣做,可以讓學生覺得自己參與了上課準備材料的過程,對于他們學習知識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記得上《蚯蚓》一課時,我讓學生事先準備好蚯蚓;上《植物的莖》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采挖各種植物的莖……
三、實踐活動的指導者。
自然教學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實踐活動的能力。由于年幼,小學生的實踐能力還是比較弱的,所以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進行適當?shù)闹笇,以便活動順利進行。比如,學了《無土栽培》后,學生想無土培植大蒜,由于環(huán)境關(guān)系,許多鎮(zhèn)上的學生找不到"木屑",我告訴他們可以用"沙子"來代替,并教給他們培植的方法,囑咐他們每天作好觀察記錄。幾天后,當他們看到自己種的大蒜離開土壤也能生長,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四、課堂氛圍的營造者。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探究知識活動的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是值得探索的。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急于得出具體結(jié)論,在研討事實時,對學生限制多,放手少,使學生難于主動地研究問題,只有在寬松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才能最大程度的活躍起來,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生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我們要把大部分時間留給他們,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觀察、實驗、思考、分析和討論,教師不要過多地干預。學生提出的問題即使是非常的"幼稚可笑"或"不著邊際",但也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是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表現(xiàn),在課堂上應進一步引導,使學生獲得更多、更深的知識。記得我在上《輪子》一課時,學生通過實驗得出"輪子能省力"后,有學生提出"老師,自行車輪子為什么不用鐵做的?"這樣一個問題來,當時還真把我嚇了一跳。面對這樣的問題,怎么辦呢?這時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你們說,為什么自行車輪子不用鐵做呢?"哈,這下可熱鬧了,他們紛紛討論著,發(fā)表意見:"用鐵做重。""用鐵做花費的錢多。""用鐵做的話,剎車不靈。""用鐵做的話,騎車時會很顛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這時我發(fā)現(xiàn),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討論,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還真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五、創(chuàng)新思維的點撥者。
創(chuàng)造
[1] [2]